2024年12月07日

推动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积淀丰厚、博大精深,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要更好汲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进一步推动其融入高校思政课,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每一个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一要深度挖掘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元素。弘扬生态文化可以切实提高大学生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认知,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生态智慧结晶。《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逸周书》中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周礼》指出:“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这些朴素的传统生态认知至今仍启迪和影响着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也为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厚滋养。 高校教师应把思政课教学内容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生态文化元素,并将这些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加以转化创新。要推动传统生态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中,让大学生深刻感知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魅力,自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表达方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基于“大思政课”理念,把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表达形式结合起来,突出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价值。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思政小课堂拓展到课外、校外大课堂之中,让大学校园青春、热情、富有活力的青春风采,为传统生态文化赋能助力。 高校要加强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想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借助校园网络、移动终端等阵地优势,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教育达到“润心细无声”的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创新表达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优秀传统生态智慧与课堂教学巧妙融合,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学生分享等多种方式提高课堂趣味性和参与度,不断形成立体多元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 三要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新融入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全过程。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实现从教学内容融入、课堂融入向铸魂育人升级转化,让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入脑、入心、入行。高校教师应当从“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结论性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求学模式转变。推行“翻转课堂”,鼓励学生主导课堂,从学习生活和生态实践出发,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优秀传统生态智慧的认识。 要改变轻“实践养成”的单维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把优秀传统生态智慧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讲好中华历史人物关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故事、讲好新时代大学校园生态文明实践故事,以“人”之故事励志育德。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数智技术为全过程育人建设赋能,不断丰富、优化数字教学资源供给,为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新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