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访河北秸秆综合利用成果如何助力京津冀大气治理进程
在中国河北省,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是长久以来的传统。作为一个生产农作物的重要基地,河北不仅要确保粮食安全,还要应对秸秆资源化利用这一挑战。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加强了合作,不断推动了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
据统计,去年全省收集到的秸秆总量达5842万吨,而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资源化处理后,只有5656万吨被有效利用,这个比例高达96.8%。今年夏季,小麦收获时期的小麦残留基本上得到了全部的使用。这一成绩让河北成为全国前列。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变化使得这些变化产生?记者采访了多个地方,以了解背后的故事。
政府扶持、建立收储运体系等,为秸秆综合利用铺路
赵县农林牧业局副局长张辉平说:“以前每年的收获季节,我们都要为禁烧忙碌。但随着政府扶持和引导,我们发现原来我们可以将这部分材料转变为宝贵的资源,如今农民们对于禁烧更加积极。”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河北省改变了过去政府人员深入村庄进行严格管理的做法,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方式。在此基础上,他们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领导小组来协调各相关部门,让他们共同努力促进该地区的发展。
为了提高整个系统效率并增加其价值,对于实施“五化”(肥料、饲料、能源、基料和原料)并举的大型项目进行支持,并设立了一系列制度文件,比如《关于强力推进“十三五”规划》的意见,以及对各级地方政府年度考核要求。此外,还有一些具体措施,如税务优惠政策,以及对生物质发电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都被用来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到这个领域中来。
为了更好地解决离田难的问题,加强建设性措施也变得越发重要。例如,在卢龙等11个试点县共投入1632万元用于购买设备,从而提高机械水平和能力。此外,还探索出三种不同的模式类型,即以企业为主,以经纪人为主以及以村委会为主,并建立起市场化操作系统,使得从田间到仓库再到市场所有环节都能顺畅运行。
通过这些努力,无论是在肥料还是饲料方面,或是在能源或基材或者原材料方面,将废弃物转变成可用的产品,这一切都是基于一种新的思维——将废弃物视作潜在价值的一部分。而这种观念正逐渐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一切看法,使得河北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