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

追访河北秸秆转化的故事全国领先之道

在河北省,这个农业大省和农作物产出大省,秸秆资源化利用已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全省各相关部门紧密合作,不断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为变废为宝打下了坚实基础。

去年,全省共收集了5842万吨的农作物秸秆,其中通过资源化利用5656万吨,利用率高达96.8%。今年夏收,小麦的所有剩余部分均得到了有效处理。河北省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那么,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记者采访了多个地方,以了解更多详情。

政府扶持、建立收储运体系等措施,为这一过程铺平了道路。在赵县农林牧业局副局长张辉平看来,每年的“三夏”季节,他和同事们不再为禁烧劳神费力,因为全县60万亩小麦的所有残留都被粉碎并还田使用。“以前每年的收获季节,我们必须对此进行重头工作。”他说,“但随着政府扶持引导,以及不断为其找寻新用途,人们意识到这些资源有很多潜在价值,现在农民禁烧时更有自信。”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河北省改变以往的手段,从严防死守转变为疏导。这一系列措施包括政府扶持项目、建立收储运体系以及理顺路径,大力推动整个过程。

为了提高效率和效果,河北成立了一支领导小组,由各相关部门共同协调工作。此外,将其纳入到年度考核中,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如《十三五》规划,以确保这一目标得到实现。

同时,对于支持政策也逐渐完善起来。如财政部安排补助资金用于生态保护试点项目;国土资源厅将存储地免除审批要求;信用联合社开发特色产品支持企业发展;税务部门提供退税优惠政策等。

为了解决“离田难”的问题,即便是在田间无法处理的问题,更换新的设备和技术成为关键步骤之一。例如,在卢龙、望都等11个试点县投入1632万元用于改进机械,使得机器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通过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中基料及原料5种形式探索全量化利用新途径。在磁县西陈村的一位种粮户温茂宏所在地,他的小麦后期全部被粉碎还田,而玉米则深松播种,让这份曾经无处安放的地球回归自然循环中。在滦县百信合作社库房里,一袋装满1000吨生物质燃料码放整齐,是由回收的小麦制作而成,每年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而食用菌生产基地,则采用此类材料作为基料生产食用菌品种,有助于增加收入来源与环境友好性两重奏响起喜悦音符——从一个角度来说,这些努力不仅减少污染,还增强经济活力,也让社会多方受益,无论是加工企业还是养殖场或普通市民,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五样"并行串联绿色产业链路,形成了一条全新的产品线。

当然,此举并不仅限于单一方式,而是通过多元手段实现全面覆盖。这包括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加强补贴购买配套机械,与其他行业相互促进,以国家项目资金加强结构调整,让全株青贮应用比例提高至一定程度。

而且,从石家庄市鹿泉区南铜冶村邱彦东的话语中可以看到,那些曾经无处安放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可观赏甚至能带来收益的存在。他现在已经开始尝试种植青贮玉米,并预计每亩能够增加200元左右收入,同时减少成本。此外,当地养殖场早已预订他的玉米残留,因此当他们发芽时,可以直接结账而非需要繁琐操作。

昔日无处安放的地球,如今却成了“香饽饽”。记者了解到,这不仅给予农民增加收入,也有效减少了污染环境压力,还给加工企业带来了效益。但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一个向大家展示可能性的窗口,让人们认识到即使最简单的事情也能够经过创造性的思考变得更加珍贵。

总结来说,就像是一首歌曲一样,它既展现出了过去的一个历史,又展现出了未来的一片蓝天。而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那些曾经丑陋又杂乱的地球,被重新赋予生命,其价值也因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果说过去我们只关注过它那边界上的荒凉,那么现在,我们似乎发现它还有另一面——美丽且值钱。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学会了如何把握机会,把那些看似没有用的东西变成真正有价值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