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如同一位慈祥的母亲总体稳中趋好而那些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例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疤痕
6月8日,国际社会庆祝“世界海洋日”,我国则以此为契机隆重举办“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和谐共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国家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了《2022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报告显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如同一位慈祥母亲,总体稳中趋好。
据公报揭示,在1359个重要监测点位上进行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海域水质整体保持稳定。其中,符合第一类标准的面积占比达97.4%,近岸区域水质明显改善,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81.9%,劣四类比例降至8.9%。这表明,无论是从面积还是质量角度来看,我国对抗污染、恢复自然取得了显著成就。
张志锋副司长指出:“我们全国各地都在努力维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这些进展不仅反映了政策执行力度,也是全民共同参与保护行动得力的象征。”
为了促进健康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24个重点区域中,有7个实现了健康状态,比2012年增长10.2%;而亚健康状态占比17%,完全无不健康状态。这意味着尽管存在挑战,但我们的努力正在逐步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打造美丽湾区,我们制定了一套精细化治理方案,并实施于283处重点地区。此外,一些省市也设立了专门负责保护红线工作的人员,以确保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面对困难,如厦门市政环卫站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垃圾位置进行精准清理。同时,他们还收集各种垃圾图片,为后续训练提供数据支持。
每一个美丽湾区都是根据当地特点规划设计,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在秦皇岛北戴河段曾经遭受严重污染,现在正逐步修复湿地与潟湖,从而恢复其原有的生命活力。
张志锋副司长强调:“每个湾区都有它独特的问题,而我们的目标是在尊重本土文化、经济发展需求下实现‘各美其美’。”这样的做法不仅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还增强了地方自主管理能力。
珍稀物种频繁出现也是我们努力所得的一大成果。刘迟迟研究人员提到珊瑚礁对于许多生物来说,是栖息、繁殖和育幼必需之地。而最新数据显示,这些敏感生物群落中的珊瑚礁和红树林均呈现出健康状态。这进一步证明,对这些宝贵资源的保护措施有效果,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更多濒危物种返回自然栖息地,如中华白豚和布氏鲸等珍稀动物开始重新出现并增加数量,这让科学家们感到欣慰且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