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水产养殖排污口超50如何整治
无人机飞起,画面中,一块块的水产养殖方格铺满整个视野,这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铁山港水产养殖集聚区。
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铁山港水产养殖集聚区。陈念熙摄
站在一片水产养殖池塘边沿,生态环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珠江南海局监测与科研中心)的排污口团队正认真排查着附近的排污口。
南海海域水产养殖排污口占比超50%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污水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珠江南海局监测与科研中心科研所副所长李冠城告诉记者,“未经处理的养殖尾水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药物残留和有害微生物,排入海域后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爆发等问题,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铁山港水产养殖入海排污口。陈念熙摄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指导沿海地方深入推进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逐步摸清入海排污口底数,纳入台账管理的入海排污口数量大幅增加,而沿海地区存在大量规模化及规模以下水产养殖排污口。
“根据入海排污口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显示,以往不在传统重点监管范围内的水产养殖排污口,却拥有巨大的数量。其中,南海区水产养殖排污口占比超过50%。”李冠城介绍。
水产养殖排污口巡查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现场核查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工作人员将水产养殖排污口作为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的重点对象,通过高精卫星地图定位、现场查看、无人机航拍等方式,摸清辖区养殖尾水入海排污口底数,实地调查各排污口的污水来源与去向,同时积极组织监测技术人员检测排污口水质,摸清是否存在尾水污染近岸海洋环境问题。
“核查水产养殖排污口时,除了排污口名称、口门形态、排水特征、位置、排放方式等基本信息外,还需重点关注养殖场名称、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面积、换水频次、投饵情况、尾水处理情况等信息。”走在养殖池塘附近,李冠城边走边向记者介绍着水产养殖排污口的核查要点。
当前,南海三省(区)相继发布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如,2023年1月16日,海南省印发《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2024年2月19日,广东省印发《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2024年5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印发《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从相继发布的地方标准可以看出,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均对悬浮物、化学需氧量、pH、总氮、总磷等指标做出了规定。需要注意的是,和其他排污口不同,水产养殖排污口的化学需氧量要求必须使用高锰酸钾法进行测量。”谈及水产养殖排污口的检测要点,李冠城说道。
规模以下水产养殖入海排污口溯源难
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北海红树林附近的一处涵闸,清澈的水正从一个以水产养殖尾水为主的雨污混合排口排出,在附近汇聚成了一个小型水塘,成群的小鱼游来游去,来往的行人不时从中穿行而过。
陈念熙摄
按照工作流程,珠江南海局监测与科研中心刘双元手提着水桶开始对排出的水质进行采样检测,通过现场快速检测掌握水体的水质情况,初步判断排水是否超标。待检测结束,继续奔赴下一个排污口。
“水产养殖排污口溯源比较难,规模以下水产养殖排污口的难点在于不好找主体,尤其是在部分偏远地区,多数为散户小规模养殖,养殖户更换频率高,随机性强。”珠江南海局监测与科研中心文贤儿介绍道,对于水产养殖排污口监管而言,溯源环节是监管工作的难点,“建议跟门协同合作,因为门掌握着养殖池塘及养殖户的基本数据,这是排查工作的重要基础。”
按照“查、测、溯、治”要求,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要开展监测,追根溯源,查清污水来龙去脉,确定入海排污口整治方案。
“排查是开端,但最终的整治要求都是一致的,就是防止污染源入海。”文贤儿继续介绍,“想要养殖搞得好,改造升级少不了。具体措施可由地方在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取。可从强化海水养殖空间与容量管控、推进海上养殖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推进海水池塘和工厂化养殖升级改造、加强海水养殖投入品管理等几方面考虑改进。”
记者了解到,广西正在加快推进养殖尾水治理以减少污染物入海。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部门指导以及相关企业的摸索下,南海区各地已建立“三池两坝”“工厂化循环水”“智能生物链治水技术”“过滤、脱氮除磷后零交换养殖模式”“生物过滤式养殖尾水处理器”等10余种海水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实现了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水重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