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7日

海南绿茵乡村生态文明连心

在这片热带天堂里,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清风徐来,海南的乡村绿道都成为了游客们放慢脚步、品味生活的好地方。万宁兴隆绿道、文昌八门湾绿道、海口“绿野仙踪”慢行道……每一条绿道,都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紧密相连,一张连接生态文明和推动文明生态村再升级的网络正在这里形成。

郑文泰是万宁兴隆热带花园的归侨,他致力于保护兴隆热带雨林20多年。他不仅规划设计了兴隆绿道,还时常与工人们一起培植两侧的花草树木。在郑看来,绿道将海南的生态之美全然展现,让游客有更多选择和停留的可能。

目前,兴隆已经建成了20公里示范段,将景区和侨乡文化村落串连起来,为游客提供了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生态乡野休闲慢行体验。沿途种植大量乡土树木,并培育本土花卉及爬藤、荫生的植物,让微生物和野生小动物都能找到栖息地。

这些都是1999年起提出的创建生态省理念,以及2000年全面铺开的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一部分。13年来,全省60%自然村面貌焕然一新,而今正摸索出因地制宜、优先保护环境并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模式,这些被视为推动农民增收并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之一。

梁爱凤位于兴隆华侨农场55队的小咖啡店,因为距离最近的大型路线被改为青石板路,她店里的顾客增加了不少。她说:“农家乐和家庭旅馆引入特色农业产品,如咖啡、小麦等,使得我们的收入增加。”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保护了环境,还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也是县委宣传部部长何顺劲提出的“把家园变果园”的理念实践——已累计向全县发放10多万株果树苗。如何让政府领导下的行动转化为农民自愿参与?通过结合地域特色不断探索并持续推进产业升级,就可以实现这一点。

如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原是一片贫穷的地方,但4000多名居民在支书王文克带领下种植适合沙土地甘薯,现在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万元以上,他们还主动修建了一条新的道路。而这些成功案例正成为其他地区学习借鉴的地方。

无论是在修建高速公路还是开发特色农业产业中,只有以农民作为主体,可以促使他们自觉维护环境,同时也能够获得双重利益——既能提高生活水平,又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家园。这种方法,被认为是实现“经济上和环境上的双赢”,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贡献都是宝贵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