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7日

海南乡村绿道连接生态文明共绘绿色家园美好图景

在炎热的夏日里,尽管烈日当空,却有清风徐来。游客们纷纷告别“火炉”城市,或骑行或驾车,徜徉在海南的乡村绿道上,一路有三角梅、鸡蛋花和椰子树相伴,仿佛置身于清爽的绿色世界。万宁兴隆绿道、文昌八门湾绿道、海口“绿野仙踪”慢行道……每一条绿道的兴起都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紧密相连,一张连通生态文明、推动文明生态村再升级的绿道网络正在海南形成。

因地制宜,为生态增添新颜

“不能把所有的地方都建成同样的道路。”记者听说,“它应该根据地形特点和环境条件设计,以保护自然资源。”

兴隆热带雨林中的归侨郑文泰是这片土地上的守护者。他不仅规划设计了兴隆绿道,还时常与工人们一起培植两侧的花草树木。在他的眼中,每一棵树,每一丛草,都承载着对美丽自然的一份敬畏和爱护。

据介绍,兴隆已完成20公里示范段,将景区和侨乡文化村落串连起来,让游客可以体验到原生的自然风光。沿途种植了大量乡土树木,还培育了本土花卉及爬藤、荫生植物,让微生物和野生小动物都能找到繁衍生的栖息地。

这些年来,全省60%的自然村面貌焕然一新,并逐渐摸索出因地制宜、生态优先、连片创建的发展模式。每一个地方,无论是万宁还是琼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塑造自己独特的地理标签。

文化乡村,为旅游添彩

在一些小镇,小店开始蓬勃发展,如定安“百里百村”里的咖啡馆,它们成为游客停留探索的地方。这不仅让农民家境得以改善,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里深厚的人间烟火气。

而那些被忽视的小果园,也因为政府免费发放果苗,而变得多姿多彩。如昌江县白沙村里的龙眼菠萝蜜黄皮杨桃,这些经济价值高但需要维护较少的水果,让农户不仅收入增加,而且还能享受到来自自家的鲜食带来的满足感。

如何将政府政策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另一个挑战。一方面,要激发农民参与创造力的潜力;另一方面,要确保项目能够持续下去,不断提升效益。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之成为农民生活质量的大幅提升机会,而非单纯的一次性补贴或工程项目。

正如郑文泰所言:“经济上和生态上的双重获益是农民自觉保护环境动力。”无论是在修建步行路径开发乡村旅游还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只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提高收入为目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就能够实现促进贫困地区居民脱贫致富目标,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人类居住环境。此外,这也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加强监管,对抗滥伐等破坏行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为未来世代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