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中国担当绘制低碳环保的画

自夏日炎炎至今,中国大陆遭遇连绵不绝的高温干旱,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气候干旯预警达33天;北极圈温度骤升至32.5摄氏度,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连。近期,香山科学会议第S68次学术讨论会聚焦于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多学科专家深入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影响及机理,以及应对策略。

戴民汉院士指出:“当代全球变化以快速增暖、生物多样性锐减和环境污染加剧为特点,对人类文明及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沈树忠院士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随着地球栖居环境急剧变迁,海陆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对生命演化进程造成了重大冲击。夏军院士则关注于陆地水循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无论是全球尺度还是中国区域,陆地水循环正在发生显著转变。”

崔鹏研究员强调:“自然灾害频发,不仅威胁人类安全,还导致经济损失呈现爆炸式增长。”朱日祥研究员认为,从整体地球行为出发,要认识到地球宜居性的发展历程及其关键控制因素,是了解未来趋势的关键所在。

沈树忠教授提出了一个难题:“已有观测数据由于时间跨度太短,不足以准确预测百年来的升温是一次长期还是短期趋势;而对未来百年的影响仍是一个未知之数。”他建议通过解析历史长周期的地球与生物变化过程来解决这些问题。

戴民汉院士表示,我国作为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高度重视全球变化研究,并初步建立了面向该领域研究的观测体系。但他也指出,我国还需要在复杂体系理论构建和跨界融合数据获取方面取得突破,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

乔方利研究员建议,将我国气候模式发展推进为大科学工程,加强资源整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