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中国担当以低碳环保材料为先导展现出我们积极应对挑战的姿态

自夏日炎炎至今,中国大陆遭遇连绵不绝的高温干旱,据中央气象台统计,截至9月19日已有33天气象干旯预警发布;北极圈温度竟然飙升至32.5摄氏度,这些极端天气现象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近期,在香山科学会议第S68次学术讨论会上,一群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影响和机理,以及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些挑战。

戴民汉院士指出:“当代全球变化以快速增暖、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环境污染加剧为主要特征,它关乎人类文明及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世界各国政府、民众及科技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沈树忠院士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近百年来的全球快速变暖正改变地球栖居环境,导致海陆生物多样性锐减,这是人类和地球生物圈当前面临的大量挑战。”

夏军院士则关注于陆地水循环,他提到:“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无论是全球尺度还是中国区域,陆地水循环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尤其是陆地水循环区域分异和极端水旱灾害事件频率增加。”他以长江流域举例说明过去50余年间长江上游宜昌控制站径流量减少了495亿立方米。

崔鹏研究员强调:“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和降雨增多,对灾害发生的水源、物源、能量等条件都有显著影响,使得自然灾害频次增加规模增大持续时间变长造成损失呈现迅速增长趋势自然灾害风险急剧增加。”

朱日祥研究员认为,从地球整体行为入手研究地球宜居性的发展历程关键控制因素与调控机制,是认识地球气候系统时空演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一把钥匙。而对于生物多样性变化,他们提出解析响应形式过程机制是制定应对策略关键也是交叉研究热点。

戴民汉院士介绍,我国已经构建了面向全球变化研究的地球观测体系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模式体系,为防灾救灾规划提供了科学支撑。然而,他同时指出,我国还需要在复杂系统理论构建方面寻求突破并提升数据获取模拟能力等方面得到根本提升。他建议国家层面按照大科学工程推进气候模式建设形成合力,以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