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中国担当低碳环保小常识化身地球守护者

自夏日炎炎至今,中国大陆遭遇连绵高温干旱之苦,中央气象台已连续发布气象干旱预警达33天;北极圈的温度骤升至32.5摄氏度,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现象紧密相连。近期,香山科学会议第S68次学术讨论会聚焦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以跨学科、多领域专家共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特征、影响和机理,以及应对策略。

戴民汉院士指出:“当代全球变暖以快速增暖、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环境污染加剧为主要特征,是人类文明及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沈树忠院士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随着地球栖居环境的改变,大量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对生命演化产生深远影响。夏军教授则关注于陆地水循环,他强调,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无论是全局还是区域尺度,陆地水资源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尤其是极端水旱灾害频率在增加。

崔鹏研究员提醒:“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风险急剧增加,不仅频次增加而且规模和持续时间也在增长,我们必须提高警惕。”朱日祥研究员认为,从地球整体行为入手,将决定碳排放与升温关系的‘气候敏感度’估算准确,将成为认识地球未来趋势的关键所在。

沈树忠院士提出,要解析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响应形式、过程和机制,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他说:“尽管有观测数据,但由于时间跨度太短,难以准确预测长期或短期变暖趋势,而深时数亿年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些难点的自然实验室。”

戴民汉院士介绍,我国已建立了面向全球变化研究的观测体系,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模式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他同时表示,我国仍需在复杂系统理论构建等方面寻求突破,并提升融合数据获取能力和精细化模拟能力。

乔方利研究员建议,对我国气候模式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并建立测试平台,以推动我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为实现碳达峰、中和目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