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中国担当低碳环保作文化身为地球守护者

自夏日炎炎至今,中国大陆遭遇连绵不绝的高温干旱,据中央气象台报告,截至9月19日已有33天气象干旯预警发布;北极圈温度竟然飙升至32.5摄氏度,这些极端天气现象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近期,在香山科学会议第S68次学术讨论会上,一群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影响和机理,以及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些挑战。

戴民汉院士指出:“当代全球变化以快速增暖、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环境污染加剧为主要特征,是人类文明及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沈树忠院士则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全球变暖正迅速改变地球栖居环境,对海陆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影响,是当前面临的人类和地球生命圈面临的重大挑战。夏军院士关注的是陆地水循环,他提到:“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无论是全球尺度还是中国区域,陆地水循环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崔鹏研究员强调:“自然灾害风险急剧增加,与此同时,新一代科学技术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朱日祥研究员认为,从地球整体行为入手研究宜居性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时空演化规律,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沈树忠提出,要解析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响应形式、过程和机制,以便制定有效策略。他说:“已有的观测数据由于时间跨度太短,不足以准确预测近百年来的升温是一次长期还是短期趋势。”

戴民汉院士介绍,我国已经构建了面向全球变化研究的多圈层观测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支撑。但他也指出,我国在这一领域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突破。在乔方利研究员看来,对我国气候模式发展应该进行顶层设计,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