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中国担当展现低碳环保知识竞赛的智慧之光

自夏日炎炎至今,中国大陆遭遇连绵高温干旱之苦,中央气象台已连续发布气象干旱预警达33天;北极圈的温度骤升至32.5摄氏度,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现象紧密相连。近期,香山科学会议第S68次学术讨论会聚焦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以多学科、跨领域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影响和机理,以及适应与应对策略。

戴民汉教授指出,当前全球快速增暖、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环境污染加剧,是当代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这不仅关乎人类文明,也关系到地球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沈树忠教授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近百年来的全球变暖正改变着地球栖居环境,对海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造成了深远影响。这是人类及地球生命圈面临的一大挑战。

夏军教授则关注于陆地水循环,他提到,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无论是全局还是区域尺度上,陆地水循环正在发生显著转变,加剧了自然灾害频发。他以长江流域为例表示,从宜昌控制站径流量数据来看,有50余年的时间里,该站径流量减少了495亿立方米。

崔鹏研究员强调,由于温度升高和降雨增多,大幅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条件,使得自然灾害风险急剧增加,并带来了迅速增长的损失趋势。

朱日祥研究员认为,从整体行为入手了解地球宜居性发展历程及其关键因素,是认识地球未来趋势和预测其演化规律的关键所在。而沈树忠提出解析生物对全球变化响应形式和机制对于制定应对策略至关重要,但由于观测数据不足难以准确预测未来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变暖趋势。

中国作为受影响最为显著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并初步构建了一套面向全球变化研究的观测体系,为应对气候危机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戴民汉指出,我国仍需在复杂系统理论构建方面寻求突破,以及提升跨界融合数据获取能力及精细化模拟能力等方面进行根本性提升,以实现碳达峰、中和目标并保持科技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