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中国担当低碳环保小知识化身为地球守护者

自夏日炎炎至今,中国大陆遭遇连绵高温干旱之苦,中央气象台已连续发布气象干旱预警达33天;北极圈的温度骤升至32.5摄氏度,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现象紧密相连。近期,香山科学会议第S68次学术讨论会聚焦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以跨学科、多领域专家共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特征、影响和机制,以及应对策略。

戴民汉院士指出:“当代全球变暖以快速增暖、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环境污染加剧为主要特征,是人类文明及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沈树忠院士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随着地球栖居环境的改变,大量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对生命演化产生深远影响。夏军教授则关注于陆地水循环,他强调,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无论是全局还是区域尺度,陆地水资源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尤其是极端水旱灾害频率在增加。

崔鹏研究员提醒:“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风险急剧增加,不仅损失巨大,而且呈现迅速增长趋势。”朱日祥研究员认为,从地球整体行为入手,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宜居性的发展历程及其关键控制因素和调控机制,为预测未来发展提供依据。

沈树忠教授表示解析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响应过程和机制对于制定应对策略至关重要,而目前数据不足以准确预测未来数十年的变暖趋势或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他强调,“深时数亿年以来的气候与生物变化过程为解答这些难点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戴民汉院士介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面向全球变化研究的观测体系,并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候模式体系,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在复杂系统理论构建方面,以及跨界融合数据获取能力等方面。乔方利研究员建议,我国应该按照大科学工程方式推进气候模式建设,以形成合力并稳固我国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地位,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