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以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
我国野生植物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不久前,我国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新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实现对我国现有分布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生存状况的全面评估和更新,为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夯实了科学基础。 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状况持续改善,是令人欣喜的变化。这得益于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尤其是基础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变化趋势,我国建立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针对关键生物类群的分布与迁徙特点,形成覆盖陆生脊椎动物、昆虫等多个类群及多种生态系统的专项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完善物种评估等级标准体系,查明物种受威胁等级并分析原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次评估中,有595种高等植物和157种脊椎动物因相关数据得到补充,其濒危等级获得了更新评定,物种基础资料得到了极大丰富。 对生物多样性的总体情况掌握,为科学制定保护对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划定的陆域生态保护红线覆盖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95%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此外,不断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地就地保护体系,以及包括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種質資源庫、基因庫等较为完备的地迁地保护体系,它们可以形成一个有机衔接、相互补充的保護網絡。
通过确定优先区域进行最严格执法监管,让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護,比如由于增加保護區數量與面積,大象種群從2002年的1.4萬只增加到目前約2.5萬只,其濒危状态从“易危”降至“近危”。当前,我國環境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監管機制不断加強、基本能力大幅提升,因此形成了一個新的治理格局,同时也认识到要扭转失去動態需要付出長期而艱巨努力。
為進一步做好保育工作,要把握全面的系統性的相關性的原則,不斷增強保育能力,並將這一理念融入到綠色發展中的每一個過程。一方面,要將保育納入各地區各領域長期規劃中,加強政策法規建設,加大執法監督力度,使責任落實於地方政府,以提高成效;另一方面,要協同推進保育與可持續發展,一探索活躍產品價值實現途徑,不斷完善補償機制以及致害補償機制,以促使社會共同參與並達成循環模式。
自然界是支持我們生活與發展的一個基礎,所以保護它就是增進人類福祉。我國是世界上最豐富且面臨最大威脅的地方之一,在巩固已有的成果基礎之上,不斷增強保護力量,用不同的措施長期努力,即能推動更好的結果,并堅守生命安全邊界,使民族永續發展獲得更加牢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