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3日

社会实践报告不断增强黄河生态保护中的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我国野生植物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不久前,我国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新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实现对我国现有分布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生存状况的全面评估和更新,为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夯实了科学基础。 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状况持续改善,是令人欣喜的变化。这得益于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尤其是基础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变化趋势,我国建立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针对关键生物类群的分布与迁徙特点,形成覆盖陆生脊椎动物、昆虫等多个类群及多种生态系统的专项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完善物种评估等级标准体系,查明物种受威胁等级并分析原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次评估中,有595种高等植物和157种脊椎动物因相关数据得到补充,其濒危等级获得了更新评定,物种基础资料得到了极大丰富。

对生物多樣性的總體情況掌握為科學制定保護對策提供了重要依據。我國率先在國際上提出並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加強陸域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執行力度,使之覆蓋珍稀濒危物種及其栖息地,並進一步完善以國家公园為主體的人地双重保护体系,以及包括植物園、野生動保救護繁育基地以及種質資源庫、基因庫等較為完備的一些迁地保护体系。

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將能夠有效推動與維持生命系統健康發展,即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14項目標——「生命下的海洋」;第15項目標——「土地管理森林保育復原與減少荒漬」;第12項目標——「消費模式暨產業轉型為可持續方式」。這些努力不僅對於保障地球上的生命形式至关重要,也是推動全球經濟過渡到低碳、高效能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