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4日

碳足迹下的奇迹水十条低碳生活的序曲

《碳足迹下的奇迹:水十条,低碳生活的序曲》

在即将到来的“水十条”行动计划中,一场关于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的大型故事正悄然浮出水面。据统计,这个万亿级市场或将绽放,推动着社会资本参与到污染防治中来,为流域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作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水十条”旨在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多元融资,加快实施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改委地区司巡视员王新怀26日在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强对各地重点流域、治污项目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这些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此外,“绿色通道”的设立也为这些项目带来了便利。企业不仅可以获得资金支持,还可以创新投融资方式,从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这对于推进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项目建设至关重要。

数据显示,2014年国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55亿元,对339个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及部分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进行了支持。此后,每年的投资规模都有所增加,预计今年可达160多亿元。

北京市作为一例,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水环境保护中去,从2013年至今共吸收290亿元社会资本。此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如北控水务集团、碧水源公司等,也积极参与郊区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69亿元,为这项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业内人士透露,“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是制订“ 水十条”的核心思想。一头是抓好饮用水源地等优质河流;另一头则是针对严重受损的劣类河流进行整改。这种双管齐下策略有望带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环保部曾经透露,“ 水十条”总投资预计超过2万亿元,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分析指出,只要考虑重点地区污water厂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升级换代,并按照过去平均水平计算单位投资,那么每年需要投入108亿人民币左右。这意味着一个万亿级别市场正在悄然成长,它涉及包括污泥处理、再生利用和VOCs控制等细分领域,在未来几年里将显著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