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高密度沉淀池浅析高密度沉淀池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二沉池出水经高浓集水池进入高密度沉淀池,高密度沉淀池是由混凝、絮凝、污泥浓缩组成的紧凑型处理系统;以污泥循环回流,污泥的絮凝反应,利用回流污泥和悬浮物的大面积接触絮凝、形成大的絮凝颗粒在浓缩区完成固液分离,斜管加速了沉淀分离,污泥回流提高了COD、悬浮物等的去除率,是集泥水分离与污泥浓缩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沉淀工艺,该工艺适用于高浓废水高标准排放。

  
1、 污水处理装置高浓高密度沉淀池 集水池出水先流入反应池中,投加混凝剂后进行絮凝反应,然后进入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残留的矾花将在斜管中去除,部分沉淀的污泥通过污泥循环泵循环到反应池,在沉淀区底部浓缩了的剩余污泥通过污泥排放泵输送至活性污泥池后输送至三泥罐处理。
  
1、 高密度沉淀池的运行现状
2.1、混合区:在高密池实际运行中,当进泥水的浓度过高,高密池就会发生污泥上浮现象,使出水浊度升高,对净水工艺产生冲击。进人高密池的泥水浓度过低,较低的进泥浓度不仅增加了污泥处理系统的流量负荷,还延长了污泥在沉淀区的浓缩时间,未能充分发挥高密池的效能。进入高密池的泥水浓度过高,要及时启动污泥循环泵,调整混凝剂投加量。高浓来水复杂,进的泥水浓度不确定,影响出水。
2.2、反应区:反应区的污泥为来自混合区的排泥水与循环系统回流的高浓度浓缩污泥的混合污泥。实际监测中发现反应区污泥最高浓度可达28%,此时回流比和回流浓度都高,但此时投药量仍然根据进泥水浓度表值1g/L进行投加。由于投药量不足,反应区产生的絮体碎小,这种污泥颗粒的沉降性和浓缩性都不如大絮体颗粒。
1)反应区污泥浓度为28%L时高密池仍能正常运行,这说明高密池有处理高浓度进泥水的能力,高于1.5g/L就会发生上浮的现象则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而并非高进泥浓度造成的。
2)静水沉降中污泥浓度与出水浊度成正比例,为了确定沉降比与反应区污泥浓度的关系,多次取样测定污泥沉降比,并与根据物料平衡算出的浓度值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表明两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根据沉降比估计反应区内污泥的浓度,从而进行投药量、回流比等指标的调整。当泥水浓度高于28%时,投药量不足,污泥颗粒的沉降性和浓缩性都不好。
2.3 污泥回流循环 污泥回流能加速矾花的生长并增加矾花的密度,以维持均匀絮凝所要求的高污泥浓度。但是由于泥位变化的不稳定和回流泵吸泥口附近对泥层的抽吸作用,回流污泥的浓度很不均匀,在0-28%之间,且大多数情况下污泥浓度较低 实际运行中的回流量为50%,并未考虑回流浓度和进泥水浓度的大小。回流清水对反应区的影响不大,只是使进水浓度降低5%;但当回流污泥浓度大时,进水浓度会提高数倍,出现加药不足导致絮体细小的情况。因此应根据进泥浓度、进泥流量、回流的浓度适度调整回流量 回流浓度和泥床高度有关,当回流污泥浓度大时说明泥位较高,应降低回流量,减缓沉淀区的泥层增高速度。也可据反应区的沉降比来调节回流量,当沉降比大(>22)时,应该降低回流量,这是因为反应区污泥浓度足够大,能保证絮凝效果,没有必要再回流以增加浓度,也避免了药剂的浪费和泥层增高的加快。
3 高密度沉淀池的存在问题 :
  
3.1 反应池中污泥含量低,污泥细碎悬浮 沉淀池中泥量低,启动污泥循环泵,回流比50%,使底部污泥回流,检查搅拌泵是否停止,污泥回流管线上量情况,混凝剂投加量应增加。
3.2 反应池中的污泥含量过高 污泥回流比降低至20%,要重新调整污泥循环泵流量,确定回流比。重新检查各加药泵上量情况,确定药剂投加量是否合理,检测进水口污泥浓度,污泥颜色,气味,污泥是否中毒。
3.3 处理水浊度高污泥不沉降 反应池污泥含量低,缺乏混凝剂,pH值过大或过小,污泥发酵。高密池反应区絮凝效果差,钒花漂浮不易沉降,泥位计显示高泥位,高密池四只取样管出水,除澄清区水样清外,其余三只较为浑浊,可判断为聚合物投加异常。pH值异常时,出水浊度会上升很快。污泥回流泵异常时,高密池反应区水的混浊程度会有变化,会出现满池钒花,造成泥渣浓度降低,细小的悬浮颗粒不能凝结成较大的颗粒迅速下沉,致使高密池的矾花由聚拢状态逐渐铺开且不易沉降。
3.4 局部钒花溢出,污泥上浮 污泥液位高,斜管下方污泥含量高,高藻期的泥水难以处理,易发生污泥上浮现象,与有机物含量高,有较大关系。
4、 高密度沉淀池的技术要点
①可用反应区的沉降比来调节污泥回流量,当沉降比大>22时,应该降低回流量至20%,这是因为反应区污泥浓度足够大,能保证絮凝效果。当沉降比
②高密度沉淀池对悬浮物,COD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去除率可达80%,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明显。
③实际操作中,泥位保持0.5m---1.4m,泥位到0.8m时,启动污泥排放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