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地球的构成与特征
地球的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球的地壳是最外层,厚度约为5至70公里,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包含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这些板块在世界范围内移动,这一现象称为板块构造运动。每个大陆板块都有自己的边界,有些地方是相互碰撞的地方,如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亚洲和印度板块的碰撞;有些地方则是分离的地方,如中美洲东部的中美加里福尼亚断裂。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一个高温、高压环境,其温度可达1500摄氏度,压力超过100万帕斯卡。它分为上地幔、中地幔和下地幔三个部分,上到下依次增加厚度及密度,而温度随着深入增加而降低。在上层的地幔中存在水合矿物质,这些水合矿物质在某些情况下的解放会导致火山活动。
地核又分为固体外核(也称铁铜核心)和液态内核两部分,位置分别处于地球中心偏上的区域。这两个部分之间通过一种叫做“液态金属流动”或“磁性流体涡旋”的过程进行交换,这种流动对地球产生强大的磁场,并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
地球自转造成了日夜循环,同时也是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纬度地区在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引起了气候差异。此外,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每年完成一次公转,即一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季更替。
人们通常认为地球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大圆,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椭圆形,而是一个扁平化的地形,被称作赤道膨胀现象。在赤道附近,由于热量引发材料扩张,使得这个区域比其他纬度要宽出约21千米。而极点则因为冷却收缩而变得较小,因此极端地区面积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