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大气治理概念股引领污染防治最后一公里个人行动成效显著
关潇和他的同事们在贵阳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你们城市的水质怎么样了?”“总磷已经降到0.2mg/L了,比我们这边快多了。”自从他们开始这项工作以来,这样的交流已成为他们见面时的常态。每当他们发现一个城市或地区环境状况改善,他们都会相互祝贺。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科技帮扶工作,并积极发挥科技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作用。通过长江联合研究、大气攻关等项目,在重点区域流域开展了一系列“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并基于此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完善,与科技部联合印发《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简称“百城千县计划”),有效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投入污染防治一线。
越来越多像关潇这样的人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为基层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打通污染防治的最后一公里。生态环境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部分,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工具。而对于许多地方来说,“有想法但没办法”恰恰是制约其开展综合治理的一个瓶颈。
黄家纯说:“我们知道洋水河的问题,但不知道怎么办,因此之前我们的整改走弯路。”洋水河曾因表面的整改而被中央环保督察点名。“当前,我们希望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地方解决这个问题。”
邹首民表示:“当前,基层和企业环保意识提高,但环保能力弱、人才短缺、选择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我院创新科研组织实施机制取得了积极进展。”
通过创设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以及举办线上直播讲座和线下成果推介活动,为数十万人次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对1500余家企业2万余人进行咨询服务。
为了把专业人才和技术送到地方,用的是一种叫做“把脉问诊”的方法。驻点工作组结合地方政府和企业遇到的难题深入调研开具药方助力科学决策与精准施策。在贵阳,他们指导三磷排查并系统调查洋水河流域水体质量;在嘉兴,他们对南湖全面调查诊断并提出恢复措施;在德阳,他们合作针对磷石膏堆存污染控制,从源头管控到入湖清水廊道构建提出全过程考虑方案。
2021年,德阳城镇实现产消平衡,其磷石膏利用率居全国前列,每年的利用率达到了110%……这些成果都证明了这种方式有效地将专业力量送到了需要的地方。
经过一年半,“百城千县计划”的实施效果显著:驻点团队围绕长江流域沿线53个城市派遣专家团队,对54个大气领域进行协同防控。此外,还共报送预警预报、成因分析等专报1800多份,为120多份建议提供咨询建议。这不仅为各个城市解决了科学治污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带动地方环保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及科研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决策科技支撑机制,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工作提供可复制推广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