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环保资讯揭开印度洋海域微塑料秘密的调查之旅

本报北京8月12日电(记者刘诗瑶)自然资源部最新通报,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队员们在经历250天的远征和29821海里的穿梭之后,终于安全抵达浙江舟山码头。本次跨越时间的旅程自2017年12月6日启航,以一系列精准的科学调查为目标,在西南印度洋共同区深入探索硫化物矿藏,揭示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秘密,并首次踏足印度洋微塑料污染领域。

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第二海洋研究所高效地组织实施,将其任务分为五个关键阶段。这些科学家们不仅追踪“蛟龙探海”工程核心目标,还展现了任务综合性、环境保护意识强烈、高科技应用和对国际热点问题的敏感应对。在这场长达半年的冒险中,他们取得了五项重大成就:

首先,在西南印度洋共同区硫化物勘探方面,他们成功发现了新的矿化区域,并深入分析了多金属硫化物分布规律,为未来的资源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此外,这些新发现预示着超慢速扩张脊中的硫化物矿藏前景广阔。

其次,在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与热液系统调查方面,他们揭开了热液活动更多面纱。通过新发现的一处高温喷口群以及三个热液系统,他们不仅拓宽了解热液活动范围,还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受控于断层构造与岩石学证据。这使得我们更接近理解如何在这一区域找到具有潜力的矿产。

此外,“潜龙二号”自主潜水器再创佳绩,其9个潜次应用总共工作257小时、覆盖654公里水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地质信息。此时,我们已知晓玉皇与西龙井区有新的热液异常,以及第十四区块、白堤与东龙井区存在可能的热液体验;而近底磁数据则是对这些地区结构研究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本次科考还开展了一项首创性的印度洋微塑料污染调查,不仅为评估该地区微塑料污染水平提供基础数据,而且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它们进行了一项缺氧和海洋酸化情况初步调查,显示出调查区域内水体基本处于氧化状态,这对于未来监测工作至关重要。

最后,该团队还完成了一系列90度海岭、大气通量和中脊深部构造研究,对90度海岭回收潜标11个月所获取数据极具价值,为我们了解动力环境特征及变化规律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它们成功投放气象波浪浮标6个月,一举增添新观测手段,以提升深层环境安全保障能力。

《人民日报》(2018年08月13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