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1日

工业软化水设备的守护者除菌过滤器的故事

在20世纪60年代,膜过滤技术的兴起使得0.45微米级别的膜被认为是“除菌级”的过滤器,这类薄膜过滤器曾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和液体药品的净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发现了细菌能够穿透这些孔径的大型分子,因此必须采用更为严格的标准来确保产品无菌。

美国FDA的一位研究人员Bowman博士在60年代末期就已经发现了一种名为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的微小细菌,它能够穿越0.45微米大小的孔径,从而对传统概念提出了挑战。这种细菌以其难以捕捉而闻名,并且它成为测试高效除菌过滤器效果的一个重要参考点。

随着对这类细菌威胁日益加深,工业软化水设备中使用的除菌过滤器开始采用更加紧密排列的小孔尺寸,比如0.2或0.22微米。这一变化不仅要求生产商提供更高质量的设备,而且也迫使整个行业重新评估其洁净程序和控制措施。

近年来,一种新的挑战出现了:一种能通过0.1微米网筛的小型细核螺旋体(Leptospira licerasiae)被检测到在某些细胞培养基中。这意味着未来的产品开发可能需要进一步提高过滤阈值,或是在现有工艺中引入额外的手段,如巴氏消毒或紫外线消毒,以监控并控制这些极小生物体。

为什么会定义为0.22μm?这一选择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尽管理论上可以计算出最佳孔径,但实际上的“除菌”标准并不依赖于具体数值,而是由一系列实验所验证,即通过至少10^7个缺陷短波单胞节数量每平方厘米有效面积时才能保持无菌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实际孔径如何,只要符合这个标准,就可以被视作适用于食品、药物和生物制品处理中的高度精密检验。

此外,该技术对于维持材料稳定性具有巨大优势,可以同时去除液体中的生物质,同时保持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稳定性。从巴斯德时代至今,我们见证了从原始瓷质滤柱到石棉-纺织夹层再到现代薄膜技术,每一步都代表着人类对于清洁与卫生需求不断提升以及科技进步的一部分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