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7日

低碳大舞台中国节能10年巨额煤炭节约13亿吨

从“十二五”规划中推动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加快形成支柱产业,到“十三五”期间重点培育绿色低碳产业,节能环保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在过去三年里,全方位的环保行动计划让行业趋之若鹜,从幕后到台前,中国官方在最短时间内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其诚意。2016年,“十三五”规划正式启动,无疑,节能环保技术将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并将能源消费有效地改善能源消耗和减排。尽管还会遇到挑战,但改变已然开始。

能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5—2016)》指出,从宏观和历史来看,中国经济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其对低碳发展直接影响体现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速明显下降。

电力生产和消费上显示出的这一趋势尤为明显。报告认为,在2000年至2014年的14年间,每年全国发电量增加近3000亿千瓦时。而在2015年,这一数字仅为277亿千瓦时,不及以往每年平均增量的十分之一,这种势头明显减退。受用电量增速下滑以及清洁能源发电量增加双重影响,全国家矿产资源消耗经历了巨大的转折。在2000年至2013年的13个月里,全国家矿产资源总体呈现8.8%年度增长率,而到了峰值期,即2013年,全国家矿产资源总量超过42.2亿吨。而随后一年,即2014年代入首次出现下滑,以1.23亿吨煤炭减少2.9%的情况出现。此后的每一年,如同螺旋般延续着这种趋势——煤炭需求持续下降,有望在2020之前实现约束性目标。

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速预计将进一步放缓,从而使得能源需求总量增速也随之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间所需的电力需求增幅预计将大幅度缩小,与此同时,“十一五”、“十二五”的全社会用电份额即便是高达10%,但“十三五”期间则可能维持在1%至2%之间。此外,该研究还指出目前存在过剩的问题,即现有煤电容量严重超出了市场需要,因此未来5年不再需要建设新的煤火力发电项目。这意味着火力的使用效率将继续被压缩,有些甚至可能面临提前退役。

这正反映出中国以煤炭为主导的地缘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从‘十一五’开始,我们就定了优势性指标,就是万元GDP能耗要比原来少20%,我们完成19.1%; ‘十二五’目标设定16%,完成18.2%,超额完成。”宋忠奎秘书长表示,“十三-five期间,我们希望能够达到12%-15%。”他补充道:“去年的巴黎气候大会上,最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温室气体排放,我们承诺到2030之前尽早实现峰值。”

与此同时,他强调非化石燃料利用应该达到15%或20%,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如果按照每年的1%递加计算,那么这个目标并不困难。但如果考虑到当前国内外情况,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的节能占据80以上比例,则对于中国来说,要实现这些目标更具挑战性。他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实施节能措施。”

据蒋靖浩副处长介绍,一项关键举措是在2020前退出原有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少5亿吨左右,以缓解来自于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大规模过剩问题。“如果我们的总共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那么目前我们是43亿吨,还差7亿元,如果没有这些节约措施,对雾霾问题造成更大威胁。”他解释道:“根据我们的测算,大部分余热浪费掉了,大约10多亿元标准煤。”

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可以看到自2006以来大约已经省略了13亿元标准 煤,同时相当于二氧化碳减排30多百万吨。这表明,在正常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情况下,由于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使得国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然而面对当下的疑问,比如是否真的可以做到既保持经济成长又进行深刻的人口调整?蒋靖浩回应称:由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且由于本土企业自身成本压力巨大,他们很难找到真正有效的手段来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平,所以他们倾向于寻求更简单、更廉价的手段来扩张市场份额,而不是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但他坚信,只要我们能够采取更多先进技术手段,比如采用高效风机替代传统风机,以及提高工业炉子的燃烧效率,就一定能够成功地走好这条路线,并且最终使得整个社会都变得更加绿色、健康、高效。他最后强调说:“未来的节能工作,将集中精力抓住两个70%:一是70%用于改善工业领域;二是70%用于优化城市供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