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环保小制作中国10年节约巨额能源13亿吨标准煤减少
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的推广,加快形成支柱产业,到“十三五”时期重点培育绿色低碳产业,节能环保如今正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动力。在过去三年里,全方位的环保行动计划使行业竞相追赶,从幕后到台前,中国官方通过实际行动表达了其对环境保护的决心。2016年,“十三五”规划正式启动,无疑,节能环保技术将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而能源消费也将促进减排有效改善。尽管还会面临挑战,但变化已经悄然开始。
能源结构正在发生变革。根据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5—2016)》,从宏观和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经济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其对低碳发展直接影响体现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速明显下降。
在电力生产和消费领域,这种趋势尤为明显。报告指出,在2000年至2014年的14年间,全社会发电量每年增加近3000亿千瓦时。而在2015年,该数字仅有277亿千瓦时,不及以往每年均增量的十分之一。这一趋势遭受了用电量增速下滑以及清洁能源发电量上升双重影响,使得全国煤炭消费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折。在2000年至2013年的13个月期间,全社会煤炭消费量每年增加2.18亿吨,每年的增长率高达8.8%。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清洁能源使用的人数增加,以及工业企业为了应对国际压力而逐渐采用更高效、更清洁的燃烧设备,这一趋势很快就出现了反弹。
目前情况显示,中国可能已经在2013年的峰值之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煤炭需求不再像以前那样迅猛地上升。在这个新常态下,以往全社会用电增速达到10%以上或8%甚至更高的情况已经成为过去。此外,“十三五”期间预计电力需求增速将大幅减缓。“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速度是如此快速,现在似乎变得迟缓起来。“十三五”的数据显示,用电需求虽然仍在继续但整体呈现下滑趋势,有人估计未来十个月内,即便是最乐观的情况,也只能维持1%至2%左右的年度增长率。
此外,对于未来火力的装机问题,该研究表明现有的煤燃料容量已严重过剩,因此未来的5年内不需要再开工任何新的煤燃料项目。而且,由于火力的平均运行小时数被进一步压缩,一些老旧火力发电站可能不得不提前退役。这意味着中国以煤为主导的地缘结构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据宋忠奎介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去 年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最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温室气体排放,并承诺2020后200多个国家共同达成协议,而中国政府则宣称2030之前尽早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这意味着有可能在2028或者2029之后温室气体排放会迎来快速下降。此外非化石能源利用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其中包括水能、风能等非化石类别,将占比15%-20%,这对于控制全球暖化具有重要意义。
少用13亿吨标准煤,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政府自主贡献文件中的承诺,将于2030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其次是计划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产重组5亿吨左右;最后还有国内的一些专家研究认为7亿吨增量多了,可以考虑47-48亿吨总储备,为47-48亿tons做准备。但如果50亿元不能支撑或说不足,那么地方如何处理余下的?其实节能还有很大的空间,如余热利用等方式浪费掉大量资源,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可以节约更多标准煤,比如计算下来大约10亿元以上,以43亿元总储备计算乘以30%,保守10亿元以上,这样就相当于节约了10亿元标准煤,而且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其他潜在空间待挖掘。
事实上经过测算,该节约13億標準噸 煤油相当於減少二氧化碳約30億噸,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數字,它证明中國對氣候變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並且這種節約措施幾乎覆蓋了全球所有國家對氣候變遷應對貢獻的大部分比例——80%以上,這表明中國通過節能來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完成應對氣候變遷國際承諾的一項關鍵措施。
因此,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全社會節省資源意識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降低,有些企業甚至認為生存本身就已經非常困難,又要節省資源嗎?但是蒋靖浩強調:“我們從客觀情況分析,因為原材料價格特別是在天然氣與焦爐產品方面都較之過去顯著地下跌,所以工業界即便存在某種懈怠心理,但由於成本壓迫他們不得不繼續投資於技術更新與管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