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中国10年节约13亿吨标准煤助力绿色未来
从“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节能环保战略,到“十三五”期间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速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去三年里,全面的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成为了行业趋势,从幕后支持到前台推广,中国政府通过实际行动展现了其决心。2016年,“十三五”规划正式启动,无疑会带动节能环保技术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并将能源消费与减排有效结合。
中国的能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5—2016)》指出,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其对低碳发展的直接影响体现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速明显下降。在电力生产和消费方面尤为明显。
报告显示,在2000年至2014年的14年间,全社会发电量每年增加近3000亿千瓦时,但在2015年仅增加277亿千瓦时,不及以往年的十分之一增量,这表明用电需求下滑和清洁能源发电量增加共同影响了全国煤炭消费的大幅转变。
从2000年至2013年的13个月来看,每年的煤炭消费总量平均增加2.18亿吨,同比增长8.8%,但自2013以来煤炭消费开始出现下滑趋势,预计未来几年内可能难以再次达到峰值水平。在新的经济形态下,以较高速度驱动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而今后的未来则需要更加注重资源利用效率。
研究认为,“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用电增速将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现有煤电容量严重过剩,将不再建设任何新的煤火机组,同时继续压缩火力发电平均小时数,有些老旧火力发电站甚至可能提前退役。这意味着中国正逐步实现从依赖于燃烧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来源向更多依靠可再生能源(如水、风、太阳等)的转变过程。
据宋忠奎介绍,从另一个角度看,即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领导人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其中包括2030年之前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并尽早实现这一目标,这对于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国内非化石能源利用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不断提高国家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总消耗比重,以达到20%左右,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少使用13亿吨标煤的潜力强劲。在提交给国际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中国提出,要在2020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以及努力控制总共50亿吨标煤的新增能力。如果按照当前43亿吨标准煤的情况,即使控制在47-48亿元标记,也仍有7-10亿元标记空间供地方充分利用。此外,还有30%以上余热被浪费掉,大约相当于10-12亿元标记之多,这为节约更多标准 煤提供了可能性。
经过计算,如果没有这些节能措施,用到的标准 煤可能会更多,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这些措施,雾霾等问题可能更早地出现。而实际上,因为实施了这些建议,可以少用13亿元标记,对二氧化碳排放也有助于减少接近30亿元份额,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层面,都不可避免地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节能工作,以确保我们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并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