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7日

低碳未来中国10年节能大业13亿吨标准煤一去不复返

从"十二五"规划中推动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到"十三五"期间重点培育绿色低碳产业,中国节能环保事业如同星辰大海般璀璨。不可否认,节能环保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在过去三年里,全方位的环保行动计划让行业竞相趋之若鹜,从幕后到台前,中国官方在最短时间内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其对环境保护的承诺。2016年,"十三五"规划正式启动,无疑,这将是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有效改善的关键时刻。尽管未来还会遇到挑战,但改变已经悄然发生。

能源结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据《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5—2016)》显示,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经济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其对低碳发展直接影响体现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速显著下降上。

电力生产和消费领域尤为明显。在2000年至2014年的14年间,每年发电量增加近3000亿千瓦时。而在2015年,只有277亿千瓦时的小幅增加,这样的增量远未达到以往每年的平均水平。此外,由于用电量增速下滑以及清洁能源发电量增加,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全国煤炭消费出现了重大转折。2000年至2013年的13年间,每年煤炭消费量增加2.18亿吨,平均增长8.8%。然而,在2013年煤炭消费达到历史峰值之后,即便是在随后的两次减少(分别为1.23亿吨、2.9%,以及3.7%),总体趋势仍然是下降。这意味着,不仅可能在2013年的峰值后不再有显著提升,而且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从而导致能源需求总量增速也跟随而降。

研究指出,"十三五"期间电力需求增速预计将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全社会用电均衡速度也将明显放缓,比起“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用电均衡速度高达8%甚至10%以上,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十三五”期间,用电数据显示未来需求增长将持续走弱,而该期内每年度用水需求数字预计维持在1%至2%,这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考验。

此外,该研究还提醒,我们现有的煤炭主要依赖的能源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国家定下的优势性指标中,“十一五”的目标是万元GDP能耗20%,我们完成19.1%; “十二五”的目标则是16%,完成18.2%,实现超额。而到了“十三five”,目标能耗减少15%。

宋忠奎秘书长指出:“去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我们承诺2030之前尽早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有可能在2028或2029之前。”这一承诺与非化石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紧密相关:从目前“十五”开始,要达到总能源消耗15%,2030要达到20%;如果按1%每年的递进计算,那么这样的比例并不难达成。但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反映出了一个深层次的事实——我们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节约13亿吨标准煤,我们不仅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接近30亿吨,更证明了我们的决心与行动。这一点,在全球范围内,是非常罕见且宝贵的一份贡献。面对新的挑战,如国际压力、国内政策调整等,以及如何平衡资源配置的问题,我们必须继续坚持节能无退路的心态,因为这是我们的生存之道,也是我们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所需采取的一种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之一。不论是在国际舞台上还是国内实践中,都无法回避这一点——没有节能,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没有绿色循环利用,就无法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如果说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工业化带来了繁荣,那么今后的十余载,则需要更多地注重质量与效率,同时也不忘初心,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