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大步10年来中国节能成就13亿吨标准煤的巨大节约之旅
从"十二五"规划中推动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到"十三五"期间重点培育绿色低碳产业,中国节能环保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过去三年里,全面的环保行动计划引领了行业的转变,从幕后到台前,中国政府在最短时间内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其决心。2016年,"十三五"规划启动,无疑,将节能环保技术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并将能源消费有效改善。尽管未来仍然会面临挑战,但变化已悄然开始。
能源结构正发生重大变化。据《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5—2016)》显示,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经济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其对低碳发展的直接影响体现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速度显著下降。在电力生产和消费方面尤为明显。
报告指出,在2000年至2014年的14年间全国发电量每年平均增加近3000亿千瓦时,而在2015年仅有277亿千瓦时,不及以往平均增量的十分之一,这表明趋势已经大幅减缓。此外,由于用电需求增速下滑和清洁能源发电量增加双重因素作用,全国煤炭消费出现了巨大的转折点。
自2000年至2013年的13年间,每年的煤炭消费量均增加2.18亿吨,每年的增长率约为8.8%。然而,在这之后,一系列政策措施导致煤炭消费总量首次出现下滑。在未来几年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以目前的情况预测,即使是2030年之前,也很难实现超过或接近峰值水平。而且,由于“十三五”期间所需采取的措施,“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用电增速8%甚至10%以上的阶段已经成为历史。
研究指出,“十三五”期间电力需求增速将大幅减缓,而过去十个月数据显示未来需求增长将继续走弱。“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需求可能保持在1%至2%之间。此外,该研究还强调现有煤燃机容量过剩,将不再需要任何新的煤燃机项目,而且火力发电单位小时数将进一步压缩,有些甚至可能提前退役。这意味着中国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除了上述变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事实——去 年底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即由多国共同承诺2020后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并尽早实现2030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度减少60%-65%,非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总消耗比例达到20%-25%左右。这一目标对于促进国内外非化石燃料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深远意义。
此外,与国际合作相结合,本土专家提出应优先考虑控制50亿吨标 煤这一目标,因为如果控制不住,则地方如何使用其余7-8亿吨标 煤?这是一个既复杂又严峻的问题,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节能措施,用完这些额外供给后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如果按照国家提供的一个测算,大约30%左右是通过余热方式浪费掉,这样的潜在储备相当庞大——即10亿吨标准煤以上,对于国家节约13亿吨标准煤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同时也意味着,如果没有这些节能措施,用完这些额外供给后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这一点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它不仅帮助我们遏制雾霾,同时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