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回收的哲学问题暑假旅游适合去哪里
魔都的“灵魂拷问”,究竟要解决的是什么哲学问题?如果说“你是什么垃圾”,可以对应著名的“哲学三问”里的“我是谁”,那么笔者想从“我到哪里去”的角度,先来分析一下垃圾处理的出路问题。
众所周知,最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填埋(堆放)和焚烧。填埋方案简单粗暴,而且一开始很有效。不过日子久了嘛,画风就是这样的:图片来源《WALL-E》注意《Wall-E》里的垃圾堆放还是经过了减量化和集中化处理,有点“堆山造景”的意思。而我国绝大多数垃圾堆放是像下图这样的:图片来源《垃圾围城》海报
填埋的缺点显而易见:难以实现无害化、资源化,长期堆放占用土地资源、污染水源,生态环境危害难以忽视。而焚烧技术虽然为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和西欧广泛采用,在我国则由于高温焚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一直众说纷纭。
所以世界各国纷纷喊出口号:“垃圾是放错了的资源,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寻找垃圾处理的资源化、无害化道路。确实,几十年来,环保领域专家孜孜不倦,致力于研究生活垃圾处理的一揽子资源化解决方案。
比如咱们先把油脂萃取一下,再来个高温酵解,把剩饭剩菜啊粪便啊变成天然气和沼气拿出去供给新能源汽车;最后剩下的汤汤水水连同各种渣子堆个肥做成有机肥拿去卖;实在不行就做园艺用土或者烧成砖砌墙……
看上去很好很靠谱是不是?尤其是在似乎前端分类都省了,我打个包一扔就完事了。但实际上,每种资源化方案对“你是什么垃圾”都有着明显癖好和胃口需求,要想把生活垃圾资源化做成一门生意,那么生意本身应当具备一定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对应产品市场,都应当是不但可行且具有普遍适用性,便于规模推广。
例如做合成油,只收厨余 垂类料,不混进其他杂质;做天然气沼气,也希望都是碳含量高一点,而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合各种物品。然而现实中,却往往因为前端分拣工作没有妥善完成,对后续工艺造成影响,如再生油设备因分拣残留塑料等原因卡死,或许还会漏入一些不可燃或带毒物质影响微生物活性导致产量低下甚至彻底失效。
在其他城市试验中的情况也如此,无论哪种方式,无前端严格分类,都无法保证后端工艺顺利进行,更别提经济性。在某些地区,由于人口密集或饮食习惯限制,使得某些类型材料不足以满足规模加工需要,就更需要政府补贴支持及强制执行公信力支撑措施。
老牌发达国家如美国华盛顿特区,则采取每周定时分类收集,并配备餐厨废弃物压缩器简便操作,让居民自助分类,但这也需居民积极配合并接受相应指导。在瑞典哈马碧生态城,更是一步迈向自动智能系统,将餐厨废弃物通过真空压缩清运至远程处置站,这样既节约空间又提高效率,但昂贵且必须在建小区初期规划实施,因此对于历史悠久的大都市来说较为困难。
综上所述,“魔都之灵魂拷问”其实是一个跨越文化与科技界限的问题,它涉及到社会行为规范、公共服务管理以及技术创新与政策协调之间紧密结合,以求达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