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如何通过创建森林城市来守护城乡居民的绿色福祉解决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环境不仅是民生的基石,青山之美也是幸福的源泉,蓝天下的生活更是心灵的港湾。近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新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名单,这些城市包括贵州省六盘水市、河南省开封市、陕西省咸阳市等26个地方。自此,我国共有219个国家森林城市。从满足温饱需求到追求绿色环保,从生存至生态保护,我们对拥有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的宜居环境越来越有期待。森林城市建设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不仅增加了森林面积,也保护了珍贵的自然资源。自《关于加强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相继出台,再加上《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国家森林城市管理办法(试行)》,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科学地推进着这一工作。在实施中,他们通过郊区公园建设、道路两旁植树,以及在城区进行见缝插绿,让我国都市地区绿化覆盖率大幅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不足10.1%增长至2021年的41.11%。人们将美丽山水融入日常生活,使其成为幸福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在江西南昌艾溪湖里的大雁与天鹅留鸟,或是在辽宁本溪由采伐转向旅游开发,或是在浙江安吉县鲁家村从泥泞变为“花园”,这些都是城乡绿化步伐加快带来的结果。我国正逐步扩展生态空间。在净化空气降低温度节约能源减少土壤流失维持生物多样性教育等方面,树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它们还增强了许多工业型和资源型城镇的承载力,为它们提供了更多竞争优势。此外,它们对于碳汇增量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了贡献尽管中国持续30多年累计增加了大量新植树,但总体上仍然存在缺乏植物覆盖的问题,并远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一份最新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将完成造 林种草等任务5亿亩。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以更加科学的心理去进行这项复杂工程,以政策文件如《“十四五”时期农田整治计划纲要》为依据,对于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目标任务并严格执行;通过科学分析确定最合适的地理位置;全面实施长效养护制度。此举不仅改变数量向质量转换,还使得人工造 林比重下降,同时提高修复老旧植被以及恢复退化土地项目比例。我国已成功经验丰富于推动 城乡生态发展,因此,在不断涌现出的免费开放公园、随处可见休闲绿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共同守护自然美景与居民福祉的情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最普惠民生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