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如何让森林城市成为守护城乡居民绿色福祉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标语

"环境不仅是民生的基石,青山之美也是幸福的源泉,而蓝天下的宁静,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生活品质。" 最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新一批包括贵州省六盘水市、河南省开封市、陕西省咸阳市在内的26个国家森林城市名单,这标志着我国国家森林城市总数达到219个。在这个过程中,从“谋求温饱”到“关注生态”,从“求存”到“追求可持续发展”,人们对拥有“抬头见蓝天,出门逛绿道”的宜居环境有了更深刻的期待。森林城市建设是我国加强森林面积增长、保护森林资源的一项有效措施。自《关于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及《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相继发布以来,再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国家森林城市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出台,相关部门坚持多元化策略和科学规划,以协调统一的方式推进各地的城乡绿化工程。此举促使我国大规模增加了城镇区域内的地面植被覆盖率。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我国新增了98个国家级都市园区,并且22个省份开展了一系列省级都市园区创建活动,其中17个省份还涉足到了都市园区群开发计划。我国已经将建成区内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1.11%,远高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10.1%。通过融合自然风光与现代生活,让居民享受到更加优美的人类社会环境。而无论是在江西南昌艾溪湖的大雁和天鹅成为长期居民,或是在辽宁本溪由采伐变为旅游景点,或是在浙江安吉县鲁家村改造道路与垃圾场为花园景观,都体现出了城乡绿化步伐不断加快以及生态空间逐渐扩张。在此背景下,作为地球上碳汇最丰富的地方,不仅提供了一片宜人的视觉盛宴,更在净化空气、降低温度、节约能源减少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建设项目,一些工业型或资源型城市增强了其生态承载力并提升了竞争力。此外,大量增加并提高树木质量也带动了碳汇能力,使得我国在实现碳峰值和中性的征程上取得了一定贡献。不过,我们不能忽视,即便中国连续30余年保持正向增长,但总体而言仍然存在缺乏树木的问题,其覆盖率尚未达全球平均水平。一则最新发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纲要(2022-2030年)》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完成土地整治5亿亩。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以科学植树理念来引导这一复杂系统工程,以政策文件如《‘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总体安排》的要求进行,因地制宜执行目标任务,加强对植被空间科学评估分析,并遵循自然规律进行植被建设,从数量向质量转变;适度减少人工造 林比重,同时提高封山育 林修复比重;全面实施栖息地管理制度,以及建立完善后期养护管控机制等。在中国,这种形式已成功融入城乡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策略。当更多公共休闲空间免费开放,当人们随处可见清新的空气当他们走出家门就能欣赏美丽景色时,那么良好的自然环境就成为了普遍享有的福祉。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来创造一个谐和共存的人与自然世界,以及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生命力的地区,为人类带来更多绿色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