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如何创造森林城市以生态文明素材守护城乡居民的绿色福祉

"环境不仅是民生的基石,青山绿水也是美丽的象征,而蓝天白云则是幸福的源泉。近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新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名单,这些城市包括贵州省六盘水市、河南省开封市、陕西省咸阳市等26个地方,总共有219个国家森林城市。这一变化从“满足温饱”的需求转变为追求“环保”的理想,从“求生存”发展为“求生态”的愿望。人们渴望拥有一个既能够抬头看到蔚蓝天空,又能步行到公共园地、沿着绿道散步的优美生活环境。森林城市建设成为了我国增加森林面积、保护森林资源的一项有效手段。自《关于加快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及《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发布以来,相关部门不断推出各类政策,如《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国家森林城市管理办法(试行)》,坚持多种措施并重,以科学与有序的方式推进这一项目。在不同地区实施了郊区树木工程和郊野公园建设,以及对水系和道路进行绿化,并在城区中实践见缝插绿,以适地适宜的手法提升整体绿化效果。我国都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小小10.1%,逐渐上升至2021年的41.11%。“融入自然之美于城乡”,已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江西南昌艾溪湖的大雁和天鹅定居,或是在辽宁本溪由采伐改造而成的旅游景点,或是在浙江安吉县鲁家村由泥泞变为花园般景观……城乡之间植树造福活动日益兴起,其生态空间得以不断扩张。此外,由于其作为陆地生物系统最大的碳库,在净化空气降温节能减少土壤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使许多工业型甚至资源型都市增强了自身承载力,也提升了竞争力。而且随着我的国新增加以及质量提高,我国碳汇增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实现碳达峰、中和目标做出了贡献。

然而,我们仍需认识到尽管我国连续三十余年持续增加其丰富的地球上的生命场所,但总体来看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即我们的土地覆盖度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最近印发的一份文件《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将完成造 林种草等广阔地域恢复与治理任务,这要求我们遵循科学植树理念来促进这项复杂工程,同时按照如《“十四五”时期关于植物保护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精神,因地制宜确定目标任务,加大测算分析深度,对每一个可用的空间进行精细计算;调整人工植树比重,将更多资源投向封山育木修复退化丛叠;全面推动建立完善养护制度,让这些珍贵的地球之心得到长久维护。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国已经成功将这种概念付诸实践——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公共休闲区域免费开放,居民无处不在享受自然恩赐、“遇见美好”。良好的自然环境正被视作最普惠民生的福祉共同奋斗守护,让人与自然达到谐声共鸣,让风光如画的人间乐土更添几分温馨。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加充满希望,为人类带去更多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