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如何让森林城市成为守护城乡居民绿色福祉的文明健康绿色环保宣传栏

"环境不仅是民生的基石,青山之美也是幸福的源泉,而蓝天下的宁静,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生活品质。近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新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名单,这些城市包括贵州省六盘水市、河南省开封市、陕西省咸阳市等26个地方,总共有219个国家森林城市。从'盼望温饱'到'关注环保',从'求生存'到'维护生态',人们对于拥有清新的空气、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和可供散步的绿道这样的优美生态环境有了更加深切的期待。森林城市建设不仅是增加森林面积、保护森林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也为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关于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工作若干意见》发布至今,我国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多管齐下地推进这项工作。在《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中明确提出了具体目标与措施,并通过实施郊区植树造林工程,以及在城区开展见缝插绿活动,让我国各大都市都拥有了更多绿色空间。此外,由于“十三五”期间新增98个国家级森林城市,全中国22个省份参与省级创建,17个省份进行了群体化建设,我们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融合,不仅提升了居住环境,还增强了一次性经济效益。

无论是在江西南昌艾溪湖里的大雁和天鹅成为了长期留鸟,或是在辽宁本溪由采伐变为旅游开发,或是在浙江安吉县鲁家村将曾经泥泞道路改造成如今花园般整洁,我们都可以看出,随着城乡绿化步伐不断加快,生态空间不断扩张,为人们带来了更加宜人的居住环境。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在净化空气、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作用之余,对于提高资源型及工业型城市的地理承载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尽管我国连续30多年持续增长其森林资源,但仍然面临缺乏足够数量以覆盖所有需要的地方这一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而精准的心态来指导我们的国土绿化行动,与政策文件如《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相结合,因地制宜确定目标任务,加强对每一个区域内可行性的测算分析,从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再降低人工造 林比重,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封山育 林和退化修复中,以实现更好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且重要的福祉之一。我们共同努力,要让这些成功经验被广泛传播,使得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所带来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