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生态文明创建森林城市守护城乡居民的绿色福祉

"环境不仅是民生的基石,青山之美也是幸福的源泉,蓝天也是一份难得的安宁。"近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包括贵州省六盘水市、河南省开封市、陕西省咸阳市等26个地方在内的新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名单,这标志着我国共有219个国家森林城市。从“求温饱”到“追求环保”,人们对拥有“抬头能见天空、出门可逗留公园、散步有绿道”的宜居生态环境的期待日益增长。作为增加森林面积和保护森林资源的一项有效措施,森林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

自《关于加强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及《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相继发布以来,我国相关部门一直坚持多种策略并序地推动这一工作。在实施郊区及郊野公园项目、绿化水系和道路,以及在城区进行植树造景,并坚持适地适宜地进行绿化,让我国内地大都市地区的自然景观增添了新的面貌。我国建成区中绿化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末10.1%上升至2021年的41.11%,形成了一种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现代生活方式的人文景观。

无论是在江西南昌艾溪湖的大雁或天鹅成为了常客,或是在辽宁本溪曾经采伐为旅游开发,现在景点一年收入就超过过去一年采伐所得;或者浙江安吉县鲁家村将曾经泥泞且乱堆垃圾的地方变成了如今的小花园或全村皆景——这些都体现了城乡之间生态空间扩张与改善带来的积极影响。此外,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不仅提供了优美视觉,还在净化空气降低温度节约能源减少土壤侵蚀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教育方面发挥作用。

通过提升生态承载力和竞争力,加强碳汇功能,对于实现中国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中国30余年来连续增加土地面积,但总体来说仍然存在缺乏植被的问题,因此最新发布的《全国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提出到“十四五”期间完成5亿亩造林种草任务,以科学理念引导全面提升质量,以特定条件确定目标任务,加强对植物分布区域分析建立完善后期养护制度等措施来促进这一过程。而随着更多免费开放公园休闲绿地普及,使居民能够享受更加丰富舒适生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的福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创造出既人与自然和谐又风光旖旎的地方,为人们带来更多可持续发展中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