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如何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以促进生态保护
我国野生植物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新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实现对我国现有分布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生存状况的全面评估和更新,为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夯实了科学基础。 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状况持续改善,是令人欣喜的变化。这得益于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尤其是基础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变化趋势,我国建立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针对关键生物类群的分布与迁徙特点,形成覆盖陆生脊椎动物、昆虫等多个类群及多种生态系统的专项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完善物种评估等级标准体系,查明物种受威胁等级并分析原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次评估中,有595种高等植物和157种脊椎动物因相关数据得到补充,其濒危等级获得了更新评定,物种基础资料得到了极大丰富。
对于生态保护,你怎看待这些努力?对于社会来说,这些都是积极且重要的一步。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作为主体,以及包括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基因库在内较为完备的人口迁移保护体系,可以形成一个既互相补充又协调一致的人工自然保护网络。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有效地扭转这个迅速消失中的生命之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事业,我们需要付出不懈努力。为了真正把握好这场战斗,我们需要将这种意识融入我们的文明建设全过程。一方面,要确保所有地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要在他们自己的规划中包含这种责任,并且要严格执行法律来监督它们,并确保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并承担起责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新的方式,即绿色发展,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传统经济模式。
生物diversity 是人类赖以生的根本,所以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去维护它。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未来就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