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断增强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我国野生植物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最近,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新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实现对我国现有分布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生存状况的全面评估和更新,为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状况持续改善,这是令人欣喜的变化。这得益于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尤其是基础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建立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对关键生物类群进行监测,有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次评估中,有595种高等植物和157种脊椎动物因相关数据得到补充,其濒危等级获得了更新评定。
对生物多样度总体情况掌握,为科学制定保护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陆域生态保护红线覆盖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涵盖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95%。同时,我国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以及包括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迁地保护体系,可以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网络。
科学确定优先区域实施最严格执法监管,让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例如,由于增长数量和面积增加,野生川金丝猴从2002年的1.4万只增加到目前约2.5万只,其濒危等级从“易危”降至“近危”。
当前,我国环境保律体系日臻完善、监管机制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大幅提升,从而基本形成了新的治理格局。但要清醒看到,要扭转丧失,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事业必须付出努力。进一步做好工作,要把握全面系统与相关性的要点,不断增强治理能力,将此融入全过程。一方面,把纳入各地区规划,加大执行力度压实责任提高成效;另一方面,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探索价值路径,不断完善机制促进共同参与实现在发展中与在之中良循环。
作为人类赖以存在发展基础之一,我们应认识到,在世界最丰富又最受威胁国家中,我们承担着重大责任。在巩固已成果基础上,不断增强治理能力,以久久为功推动行动,将永续发展安全边界筑牢,使中华民族享受到更加稳定的自然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