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层面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推动中国十大环保板材排名提档
我国野生植物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恶化趋势有所减缓,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新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实现对我国现有分布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生存状况的全面评估和更新,为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夯实了科学基础。 部分物种濒危状况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状况持续改善,是令人欣喜的变化。这得益于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尤其是基础能力的不断增强。为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变化趋势,我国建立了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针对关键生物类群的分布与迁徙特点,形成覆盖陆生脊椎动物、昆虫等多个类群及多种生态系统的专项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完善物种评估等级标准体系,查明物种受威胁等级并分析原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次评估中,有595种高等植物和157种脊椎动物因相关数据得到补充,其濒危等级获得了更新评定,物种基础资料得到了极大丰富。
对生物多样性的总体情况掌握,为科学制定保护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陆域生态保护红线覆盖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这些涵盖了95%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同时,不断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地就地保护体系,以及包括植物园、野生动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種质資源庫、基因庫等较为完备的地迁移保護系統,這二者可以形成一個有機衔接、相互補充的一個網絡。通過對優先區域進行科學確定並實施最嚴格執法監管,一大批珍稀濒危動物得到有效保護。
例如,由於保護區數量與面積增加,每年越來越少的人們能見到被列為“易危”的動物,而這些動安逐漸轉變成“近危”。當前,我國環境法律體系日臻完善、中監管機制持續加強、基礎能力大幅提升,因此一項新的治理格局基本形成。但是,要清醒地看到要扭轉損失著重觀念需要付出長期而艱巨努力進一步做好保育工作,要把握全面的全面規劃,在各地區各領域中納入長期規劃,並且繼續推進綠色發展與保護同步開發,以探索更多創新的方法來實現這一切。不斷增強我們對自然界尊重與承擔責任,使我們在未來能夠永遠保持生命力並維持地球上的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