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发展 莫把环保当拖累
4月19日,第五届中德环保论坛在南京举行,中德双方政府和企业代表围绕“应对实施挑战——迈向包容性可持续发展”展开热烈讨论。这个由中德两国总理于2010年倡议举办的论坛,此前分别在中德举行过4届。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建筑与核安全部部长芭芭拉˙亨德里克斯,中国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江苏省副省长许津荣出席了本届论坛开幕式。
别把环保当拖累,关注点应更多投向机遇
芭芭拉˙亨德里克斯在论坛上表示,中德双方为全球环保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与取得的成就贡献了卓越的力量。“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发展重心要从经济主导转移到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道路上,尊重自然、重视生态是全社会的责任。”
亨德里克斯的发言中,有一个观点特别令人耳目一新:“之前我们最常讨论的是为环保付出的努力、辛苦及成本消耗,现在请将关注点更多地投向机遇上来。气候保护和资源效率提高,同时促进了创新发展,开拓了更多经济领域,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她表示,本世纪最具未来市场的是环保技术的合作交流,这些技术帮助企业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原生资源并使之更具竞争力。她希望今后在大气净化、水与固废管理、生物多样化、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减排贸易等方面与中国加大合作力度。
许津荣表示,德国是制造业强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拥有很多全球领先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比如巴斯夫的绿色化工制造技术,舍弗勒的金属废液处理技术等等已经在江苏落地生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在企业排污许可管理、大气污染防治、流域水环境治理、固体废物安全处置等方面,寻求更为广泛的合作机会。
环保不能完全靠政府,需要各界紧密合作
德国环境部排放控制、安装和运输安全司副司长Norbert Salomon博士分享了德国环保方面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他说,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欧洲尤其强调“预防风险”的原则。因此,在设计发展流程时,首先做的是找到那些技术上可行的路径。
“我们会提出工业的排放标准,包括大气、水、土壤、废物处理等所有与环境相关的介质,都制定临界值。在欧洲范围,目前最佳的可行技术是怎样的,会制定一个参考文献。但是,政府不是独立去做这个文献,而是和企业以及环境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德国有很多围绕污染治理的委员会,比如,大气污染防治委员会,其中有政府、企业、科学界共同参与,他们共同制定文件,拿出来的技术、规范在实践中更容易得到认可。”
环保需要各界紧密合作。环保部水环境管理司副巡视员陈永清在论坛上说,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打响了气、水、土三大治理战役。去年底发布了“水十条”,今年3月通过的“十三五”规划,首次将地表水两项指标纳入约束性指标。这个行动方案的亮点之一,就是细化了各方责任:既强化了地方政府“一岗双责”的责任,又分别明确了环保、发改、科技、工信、财政等15个部门的牵头任务,还明确了相关企业在污水治理中的主体责任,并要求构建“节水洁水人人有责”的全民行动格局。
一些环保标准已严于欧洲,期盼更多优秀技术
德国丰罗BHU环境科技公司总经理Stefan表示,中国不少地区的污水处理限值甚至比德国还严格,这需要很好的技术才能实现。“2014年,我们在山东投入运行的一个水处理厂,工艺中有个很有效的预处理,是个的生物滤池,处理效率非常高,而且所需空间比较小,出水符合国家一类标准。根据我们的调查,中国目前有100个按照生物滤池的原则建造的污水处理厂,但只有很少几家出水符合这个标准。”他表示,中国每天有1亿多吨的市政污水需要处理,这意味着至少需要3000多个水处理设施,市场很大。
正是有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和严格的环境执法,中国的环保产业站上了“风口”。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信息部主任李宝娟在论坛上透露,近年来中国的环保产业保持了20%的市场增长率,未来可能达到30%。她认为,对于环保产业而言,政府导向相当重要。“政府必须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健全市场的各项机制,要让排污者有高的排污成本,治污者才有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技术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总工程师邹结富介绍,几年前,中国的环保技术与一流国家相比,大约有15年左右的差距;现在看,差距缩小到大约5—10年,个别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几年,中国环保技术的追赶已经超过产业方面的追赶。他认为,“如火如荼的环保市场,对优秀技术的需求很大,中德双方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原标题:包容性发展 莫把环保当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