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8日

如何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旨在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实现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为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运营及风险管理等提供金融服务。 对绿色金融工作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了部署,提出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等一系列重要决策,为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近些年来,绿色金融持续推广与实践,不但提升了我国绿色发展效率,也助推了我国产业升级。可见,绿色金融在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何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笔者有如下思考。 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存在产品种类单一问题。绿色金融主要集中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少数领域。例如,绿色信贷在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中占比较大,但产品设计较为传统,主要是基于企业的项目融资需求,缺乏针对个人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特色产品。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的目标是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应依据客户及目标人群的不同需求,同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与政策规定设计,设计多种绿色金融产品。比如,对于农村贫困地区,可推出适合当地农户的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保险等。 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不仅能够帮助客户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产品质量与产量,还可以实现绿色转型,提升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应根据客户需求和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加强绿色金融产品推广 目前,绿色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产品,一般大众对其了解程度较低。例如,笔者在街头随机调查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从未听说过绿色金融产品,或对其只有模糊的概念,不知道这些产品与传统金融产品有何区别。公众对绿色金融产品缺乏认识反映出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在普及绿色金融知识方面的工作还存在不足。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绿色金融知识,提高公众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认知度与接受度。 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和税收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高绿色金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发展潜力。 加强绿色金融体系管理 随着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监管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监管的需要。例如,在对绿色金融产品的环境效益评估方面,目前主要依靠人工审核和定性分析,缺乏科学、准确的定量评估方法。 同时,许多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内部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例如,对绿色金融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门的绿色金融部门或团队;在信贷审批、风险管理等环节,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导致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不够规范。如何防范环境风险和资金风险,确保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绿色金融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鉴于此,笔者建议,一方面,加强围栏管理。有效的围栏管理和评估机制是防范环境风险和资金风险的重要保障。金融机构在对借款人进行围栏管理时,需要对借款人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承诺进行全面的审查和监管,确保其承诺得以落实。对于高风险领域,金融机构应更加谨慎,加强风险评估和监管力度。金融机构需充分认识到围栏管理和评估机制的重要性,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确保资金用于真正的绿色项目,推动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加强对绿色项目的跟踪和评估。为促进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绿色项目评估机制,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风险,对绿色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效益。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诸如资金不足、技术难题等各种问题。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提供支持和解决方案,避免项目因此受到影响。 除了前期的评估和问题解决,金融机构还应注重绿色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监控。在绿色项目实施后,金融机构应定期进行评估和审核,确保项目的长期稳健运营,推动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绿色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人才储备和人才技能水平可能成为发展的瓶颈。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其绿色金融业务的专业水平与服务质量。 加强与先进绿色金融机构的交流 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和优点,可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全球范围内,绿色金融市场正迅速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我国也在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但相较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与国外机构的交流,我们能够学习到国外先进的绿色金融理念和实践经验,以及最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技术,例如,国外绿色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经验。了解国际最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技术,并引进应用到金融机构的实际工作中,有助于绿色金融市场更加完善和成熟。 加强与国外绿色金融机构的交流,可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赢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可,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和合作伙伴,同时也能够增强我国在环保产业和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江西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