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3日

井水过滤器除沙技术的权威定义

在20世纪60年代,膜过滤器的出现被认为是“除菌级”过滤技术的标志。当时,0.45微米级别的膜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和液体药品中,以去除细菌、酵母、霉菌和非生物颗粒。然而,这种定义很快就受到质疑,因为研究表明,即使是0.45微米的孔径,也无法完全阻挡某些微小细菌通过。

这一问题最终导致了对过滤标准的重新评估。在1969年,一项研究发现,当挑战密度达到10⁴-10^6个细胞/c㎡时,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可以穿透0.45微米薄膜。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挑战密度效应”。

随着对此类现象更深入了解,科学家们意识到需要采用更加致密(0.2或0.22微米)的滤膜来确保物料真正无菌。这一点得到了进一步证实,由于一株名为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的细菌,被发现能够通过0.1微米过滤器,从而成为新的检验除菌级过滤器标准。

尽管如此,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中,一种名为Leptospira licerasiae的小型细菌在Genentech生物科技公司的一个细胞培养基中被发现,它能够穿透具有较大孔径(即0.1μm)的材料,这给当前使用的大多数过滤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新发现意味着未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可能需要考虑更高级别的净化程序,或是在工作流程中引入额外安全措施,如巴氏消毒或紫外线消毒。

因此,对于为什么会定义为0.22μm,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实际上,“除菌”并不仅仅关于物理隔离,而是一个功能性定义,它基于ASTM F838-15标准,即使用缺陷短波单胞菌进行测试,并且必须能够稳定地产生无污染物出水。在实际应用中,这意味着虽然理论上的孔径尺寸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它能否提供足够高水平的净化效果以满足实验室需求。

该技术之所以有效,是因为除了去除大量细小颗粒以外,还能保持产品化学和物理属性不变。此前的记录显示,该技术早已存在于19世纪末,但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商业化生产才开始普及。而今天,我们已经从最初的手工制作瓷质筛网和石棉纺织布经过层层筛选,再发展至现代薄膜技术,每一步都代表了人类对于清洁与安全理解的一次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