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5日

奔跑的灰犀牛南极末日冰川敲响警钟

思韦茨冰川在南极洲的位置。图片来源:NASA 据近日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位于南极洲西部、被称为“末日冰川”的思韦茨冰川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崩塌,对世界产生灾难性影响。我们经常提到“灰犀牛事件”,意思是想象一头体形庞大的灰犀牛,远远地、缓缓地朝我们而来,我们不慌不忙,觉得它离我们还远、挺安全,等惊觉它正全力奔跑、抵达只在数息之间的时候,却为时已晚。思韦茨冰川就是一头正在奔跑的“灰犀牛”。 思韦茨冰川之所以叫“末日冰川”,是因为两层含义。其一是思韦茨冰川目前正在快速退缩,快到了自身的末日;其二是思韦茨冰川的影响力——能给别人带来末日,思韦茨冰川消亡之时可能就是世界末日来临之际。正是因为这种潜在的危险性,思韦茨冰川大概是目前最吸引全世界冰川和气候学家目光及研究兴趣的“当红灰犀牛”。 很重要的原因是这头“灰犀牛”体量挺大。据估算,思韦茨冰川总共大约有48万立方千米的冰储量,如果全部融入海洋,可使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65厘米。要知道,过去100多年间,全球海平面上升总量只有约20厘米,思韦茨冰川的潜在贡献是其3倍。 另外,它的底盘不太稳,“性格”不怎么稳定。思韦茨冰川“趴”在海面以下好几百米深的一个坡上。不巧的是,这个坡沿着它退缩的方向向下倾斜,导致越退缩越刹不住车。雪上加霜的是,这些年海洋升温,冰的融化速率越来越大,它退缩的步伐也大大加快。最近,科学家发现思韦茨冰川的退缩速率已达约2千米/年,是之前10年平均值的两倍。 最让人头痛的是它带着一帮“小弟”,它的“倒台”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作为南极洲西部最大的冰川之一,思韦茨冰川原本对整个西南极都有保护和支撑作用,它的消亡将会导致这片区域其他冰川失去庇护、更易退缩。 这些都不是科学家们的想象。在过去十几年间,来自全世界顶尖研究机构的十几个研究组、几十上百人的研究队伍,利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模型,对包括思韦茨冰川在内的南极冰盖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在高排放情景下,如果考虑西南极冰盖的崩塌情况,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可达约1米,而到2150年,则可能上升3至5米,远高于西南极稳定的情形。 不仅如此,还有真切的地质证据显示思韦茨冰川和西南极曾经多次消亡过。科学家通过分析西南极冰底沉积物硅藻和铍10的含量,发现在更新世时期和全新世晚期,西南极冰架都曾经历大范围崩塌。在大约300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暖期,全球平均表面温度比现今(1850至1900年)高约2.5至4℃,全球平均海平面比现今高5至25米;在约40万年前的更新世间冰期,温度比现今高约0.5±1.6℃,海平面比现在高6至13米。 这些计算机模型预测结果和科学证据很清晰地传递了一个警告——假如昨日重现,那么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思韦茨冰川曾经崩塌消亡的时期,地球上还没有繁荣的上海、纽约、新加坡和香港,也不存 在近30亿人生活在每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约1.5万亿美元的沿海经济带上。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如果海平面再上升5至7米,沿海大部分大都市都将成为一片汪洋和沼泽。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真锅淑郎1964年利用简化大气模式算出二氧化碳增温效应,到198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到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再到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已经有一群远见卓识之士打出了响亮而共鸣的“响指”。阻挡和躲避思韦茨冰川这头“灰犀牛”,不是某一个国家、地区或者某一群人的事情,而是真真切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海平面并不会因为国家的不同或者人种的区别而有选择性涨落。 事实上,随着极地冰川的加速融化,全世界海平面加速上升。目前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是过去3000年中最快的。自1960年起,全球平均海平面开始加速上升,1971至2018年的上升速率为2.3毫米/年,而在2006至2018年这一速率增加到3.7毫米/年。 海平面上升犹如为风暴和洪水增添了“催化剂”,风暴和洪水发生的频率、强度将显著增加,风暴潮将深入更远的内陆。除了水患,海平面上升还带来了盐害,土壤的化学性质与生态系统会不可逆转地改变,海水还可能渗入地下水,造成饮用水污染。据估算,到本世纪末,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高达每年4000亿至5200亿美元。 因为冰的“快消慢长”机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海平面会持续上升,且不可逆,我们不能心存任何侥幸。我们要从低碳生活习惯做起,拥抱新能源,努力建设一个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同时也要提前防范,做好最坏情况的应对措施和应急方案。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加速能源转型,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化石燃料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加速向清洁能源的过渡至关重要。我们应提升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占比,鼓励电动汽车的普及,并推动氢能、储能技术进一步发展。 推动低碳经济,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建设低碳经济,减少碳足迹。鼓励企业生产节能环保的产品,同时出台政策规范高耗能产业。消费者则应选择环保、可持续的产品,提倡循环经济和资源再利用。 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提升城市韧性。随着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增多,城市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气候变化。例如,规划建设海堤、防洪堤坝等防护设施,降低风暴潮和洪水对沿海地区的威胁,同时推动建设海绵城市,减少城市内涝。 加强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增强公众意识。普及气候变化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其带来的威胁,促使更多人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并通过媒体、教育体系等多种途径,推动气候变化教育,鼓励公众采取绿色生活方式,主动减少个人碳排放。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有望有效减缓“末日冰川”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还可以增强社会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推动世界向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