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

低碳行动共创清新未来 以更少的排放力应对逆境挑战

4月25日,北京市遭遇了又一次沙尘天气。《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20)》显示,近20年来,3月至4月平均出现沙尘天气次数为7.8次,今年4月尚未结束,次数已超平均值。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从2013年到2022年的十年间,我国GDP总量增长了69%,PM_2.5浓度下降了57%,实现了“十连降”,全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了85%和60%,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2%。然而,这些成就面临新的挑战: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然存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还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应对?能源“绿肥黑瘦”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主要措施。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指出,大 气污染防治实现“十连降”的关键举措包括推进能源领域结构优化和调整、传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交通领域绿色转型、实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等治理工程,以及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等。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以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3.3%,支撑了GDP年均6.5%的增长率。虽然煤炭消费总量仅增长4%左右,但燃煤锅炉从52万台下降到不足10万台;农村散煤治理3500万户,一大批低效燃煤设施、炉窑实施了煤改gas或电力替代,使得减少coal consumption约5亿吨,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亿吨。

"在过去,我们主要关注控制排放增量,现在我们正进入削减存量为主阶段。” 刘炳江强调。此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我国共淘汰钢铁约3000万吨、焦炭15000万吨水泥2000万吨及平板玻璃7000余套重件,并打击违法企业及集群60000家,“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推进空气质量改善的大举措。”

科技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京津冀地区,大规模科研攻关已经揭示出了重度污染成因及其消散规律,并建立了一张全面的监测网络,以此更好地应对危机。

尽管如此,此时我国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由于不利的天文条件加剧,而二是随着经济活动增加而伴随来的更多排放。此外,一些地方追求高产、高效,有时会忽视环保标准。而一些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也可能违法排放。这导致了一系列环境违法行为,如非正常运行废水处理设备或者偷偷进行无许可生产等。

针对这些问题,刘炳江表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提高监管效率,比如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来识别潜在的问题并采取行动。”

同时,对于扬尘问题,这也是一项重大考验。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如视频监控系统以及人工智能识别功能,可以实时跟踪施工现场的情况并确保扬尘得到有效控制。此外,还有卫星遥感技术用于观察裸露土地,从而预测扬尘事件发生情况,并提前采取干预措施。

因此,在未来,要想继续保持这一良好的趋势,我们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我们的政策与技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地球需求与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