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的中国大发现揭秘古地理名称在现代社会中的奇妙影响
在楚文化的中国大发现中,虎座凤架2号墓北室出土的“虎座凤架”至今仍是最大的支撑悬鼓的遗迹,高达约1米。底座上排列着两只背向而踞的伏虎,它们之间各站立一只鸣凤。这些凤鸟翘首张嘴,姿态显得格外轩昂、翩然欲飞;而伏虎则矮小瑟缩,恭敬驯服。这一景象鲜明地体现了楚人对尊崇凤鸟和抑制猛兽(如虎)的意识。
九连墩古墓葬是湖北地区对于楚文化的一个重大突破,其中1号车马坑是迄今为止在楚墓中发现的最大随葬车马坑,对于理解战国时期楚国车马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丰富多彩随葬品的出土,将对未来研究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作者是一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及九连墩楚墓考古发掘总指挥,他以及他手下团队成员亲身经历过这次考古发掘,可以带领那些远离湖北枣阳九连墩发掘现场的人们走进那个场合,让他们感受到考古工作中的快乐与挑战。
长江中游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大量古代遗址得以完好保存。在这里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能够从事这项工作,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因为这里地下文物遗存丰富且保存良好。由于当时盛行深埋密封的葬俗,以及地下水位较高,这里的许多旧日墓葬都能保持原样。此前每一次大型墓地发掘,都会有令人震惊的大发现。我曾被同仁戏称为“福将”,因为我参与了几次重大考古活动。在1978年,我参加了随县曾侯乙墓的大规模挖掘,并见证了“地下乐宫”的揭秘;1987年,我更有幸主持了著名左尹邵家族陵寝的发掘,那里出了名的是包山上的千余块举世闻名之“包山楚简”,并对我们关于这个时代人的生活习惯、社会结构等方面有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和了解。
当然,每一次重大发现之后,我们都会感到既满足又不够,还会提出更多问题:当时建造这些宏伟建筑的时候是否还有其他附属建筑?是否存在陪伴去世者的其他生命形式或交通工具?不同的陵园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新的挖掘可能会揭示什么新秘密?
在1号东室内,有许多精美青铜礼器,如鼎、簋、敦、鬲、鉴、盘和方壶等,这些都是过去人们用来供奉神灵或纪念死者的一种方式。每个参与此类工作的人都渴望能够参与到一个完整且完好的历史遗迹项目中来,而我也许就拥有这样的机会。当2002年下半年,我再次主持了枣阳九连墩的一处巨大的王族陵寝进行挖掘后,其余一切虽然已经结束,但那段时间里我们的努力与成果,在我的记忆中犹如电影一样不断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