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环保官员就空气质量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并探讨低碳环保论文的应用在日常物品中的实践答记者问

北京时间2011年11月16日,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就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标准修订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现行标准相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在三个方面展现出明显的突破:调整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方案,将三类区并入二类区;完善了污染物项目和监测规范,包括增加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以及收紧PM10和NO2浓度限值等;提高数据统计有效性要求,这是中国首次制定PM2.5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对于臭氧的监测,除了沿用之前的1小时浓度值外,还增加了8小时浓度值。这是基于研究表明较低O3浓度情况下8小时暴露与健康效应更直接相关。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对O3的评价也是采用8小时平均浓度值。此次修订,在保留O31小时的情况下增加了这个项目,可在环境空气质量实时报过程中,更有效地提示公众和环境管理部门防护臭氧健康影响。

新指标设定的意义对于监控和减少我国部分城市雾霾天气有重要作用。雾霾包含两种不同的概念:雾是相对湿度较高时发生自然现象,而霾是一定天气条件下大量极细微尘粒子等均匀浮游于空中,使水平能见距离小于10公里的大气普遍混淆现象。我国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与人为排放的大気颗粒物不断增加,尤其是细颗粒物增加有关。新规定加大PM2.5项目为基本监控项目,同时收紧PM10和NO2浓度限值,是针对当前危害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引导有关区域政府及社会积极开展大气环境保护工作。

《environmental air quality index daily report technical regulations》的实施后可缩小公众对优良天气感观与污染指数之间差异感受。在回答关于公共感觉不匹配的问题时,官方表示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在评价因子偏少,不适应我国当前空气污染评价要求;二是在发布周期不同;三是在24小时周期评价结果与某一时刻感观存在一定差异。配合《environmental air quality standard》修订而制定的《environmental air quality index (AQI) daily report technical regulations》颁布实施后预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两者间差异。

目前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PM2.5监测还有一定难题,因为需要成熟技术设备购置安装、数据控制、专业人员培训以及财政资金支持等系统准备工作。而新指标发布实施意味着将会产生积极促进效果,加强大氣環境保護改善環境空氣質量。但要清醒地看到,只有减排才能够真正改善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