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图画警示重要功能区建设危机保护压力陡增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56万平方公里;野生动物数量的下降趋势达到约44%;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经济带来的损失高达1200亿元。这一切数据都来自环保部发布的《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其中显示了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严峻情况。据规划透露,尽管全球气候变化和部分地区不合理开发活动导致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以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重要生态功能区如森林覆盖减少、草原退化加剧,以及河流干涸等问题仍在持续发酵。此外,全球范围内的水土流失造成了年均45亿吨的地面土壤侵蚀,而天然草地中有近90%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规划指出,如果这些重要生态功能区继续恶化,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会加剧生物多样性遭遇的危机。我国野生植物濒危率高达15%-20%,裸子植物和兰科植物更是40%以上,而野生动物则面临着灭绝风险,其中有233种脊椎动物处于灭绝边缘,并且约44%的人类所见到的野生物种正在数量上呈现下降趋势。
此外,由于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保护区提出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不法侵占行为频发,对核心区域和缓冲区域居民影响较大,从而影响到自然保护效果。而在监管方面,我们发现存在薄弱之处,加强区域性资源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处理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在这方面,重点区域及自然保护区设施设备建设滞后,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针对未来五年的发展预期,我们将逐步摆脱传统粗放增长模式,因为随着资源消耗增加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干扰程度不断提高,这些都会使我们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因此,《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划定‘生态红线’作为应对策略,以确保我们的行动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状况。
根据规划安排,将在四个关键领域划定这一红线:包括重要生的功能区、陆海敏感环境及其脆弱地区等。环保部门将与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制定详细规程,并确保在地块层面落实其实施目标,以形成一套点状开发结合全面的空间布局结构。此外,还将研究并推出技术规范,以及制定管理办法,以有效维护这些关键领域的地理位置安全,为我们提供一个长远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