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导则草案解读为中国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中英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中英繁荣战略基金资助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共同指导的研究课题。课题中方执行单位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英方执行单位为杨威及合伙人有限公司。课题旨在借鉴国际经验,针对当前中国小城镇建设缺乏绿色低碳发展技术指导的现状,研究提出小城镇在城镇规划、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与应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修复、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为中国小城镇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导则》的编制力求言简意赅,主要面向中小城市和乡镇的决策者,希望通过此《导则》,使地方决策者能够战略性地把握小城镇绿色低碳环保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发展路径,实现小城镇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经过近一年的编制,目前已经形成了《导则》草案,主要分为规划篇、技术篇、政策篇和投融资篇四大部分。日前,记者请中方执行单位的负责人对《导则》进行了详细解读。——编者的话
规划篇
《导则》规划篇包括建立工作路径、明确发展问题、确定发展愿景、空间规划、实施计划和长期反馈六大部分,旨在实现小城镇的绿色低碳一体化。
(1)建立工作路径
《导则》优先明确了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路径,它指出地方绿色低碳发展应当在明确的问题分析、愿景制定的前提下,对区域空间规划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案,特别是重点关注气候变化适应、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特色塑造、公共开放空间、交通和街道体系及基础设施等方面。与此同时,规划应当动态地引入环境影响评估系统,在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中,实时监控规划的实际影响并作出应对性调整。此外,规划的实施工作应以分步实施、多方协作的方式进行,并在综合评价体系的指引下,长期地跟踪反馈规划到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再根据反馈重新对区域问题进行梳理,对发展目标做出修正,对空间规划进行调整。
(2)明确发展问题
首先,要求地方决策者和上位规划者对地方的本底资源以及发展优势建立系统的了解和认知,《导则》将根据对各项要素的具体分析,来指导读者有针对性地分析本地情况(包括人口、自然、生态、社会、产业、人文等方面)并科学地认识。其次,针对规划可能带来的相关要素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以明确规划或某项目可能带来的积极或负面影响。最后,环境影响评估的各项分析成果应指导规划进行调整,避免在规划初期就忽视或破坏了本地重要的资源,也避免各政府部门分别进行缺少统筹的专项规划,造成重复或破坏性建设。
(3)确定发展愿景
城镇规划的前瞻性决定了起点的高度,城镇的发展愿景需要着眼于本地的“独特价值”,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地方的独特性,了解本地居民的需求,从而明确本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愿景的制定应该围绕“人”的元素展开,“人在哪里生活”、“人在哪里工作”和“人在哪里休闲娱乐”的问题就是城镇宜居的首要功能,以避免只关注经济产业发展而忽视人的因素。此外,通过合理的公众参与和宣传,获得居民的充分认同,增强居民的自豪感和参与感,也是促进地方稳定快速发展的必要基础。
(4)空间规划
空间规划是帮助决策者将愿景转换为一个具体空间指导的工作计划。在明确了本底资源、确定了未来具体发展愿景的基础上,空间规划将各个元素合理地布局落实到可实施的位置和尺度上。《导则》将空间、过程和资源一体化考虑,运用资本、法律法规和管理手段使之发挥作用,其中包括六个要素:规划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城镇特色的塑造、公共开放空间营造、交通和街道体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当前绿色低碳发展的六个重点。
规划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一个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城镇环境,可以保证城镇的长久成功以及应对极端气候现象的能力,它不是一项独立增加的内容,而是一体化空间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从城镇、社区、到建筑单体尺度等方面,积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并将这些措施贯彻到城镇空间规划的具体策略中。避免缺乏统筹,只关注单一产业或项目的发展以及大规模改变自然地形地貌结构或破坏自然本土植被。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应根据本地实际的人口和产业规模的发展趋势来划定城镇边界,并运用自然环境空间限定城镇发展边界,避免盲目扩张镇区范围造成环境质量低下的城乡接合部。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综合利用的价值,让居民可以在步行范围内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减少不必要的机动车出行,促进本地经济活跃性。有污染的工业用地应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并按照评估标准合理选址和进行处理,避免对城镇和周边地区带来环境影响。原标题:为中国小城镇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