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菌过滤器的定义反冲洗过滤器结构图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反冲洗过滤器的幽默解密
在20世纪60年代,膜过滤器悄然进入市场,被人们认为0.45微米的膜为“除菌级”过滤器。这些薄膜过滤器曾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和液体药品中,去除细菌、酵母、霉菌以及非生物颗粒物。但就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一位名叫Bowman博士的美国FDA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当时,他用粘质沙雷氏菌作为标准检查工具,意外地发现这种微小细菌竟然能够穿透0.45微米的孔径。
这让科学界陷入了困境,因为他们原本以为这样就能完全消除所有细菌。于是,他们决定将滤孔进一步致密至0.2或0.22微米。这一改变,对于那些追求完美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牺牲,但对于那些重视安全的人来说,却是必要的一步。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都顺利的时候,一种新的挑战出现了。一种名为Leptospira licerasiae的小型细菌,它们可以通过仅仅只有0.1微米的大门而不留痕迹。这意味着,即使是我们认为最坚固的防线,也可能会有漏洞。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评估我们的标准,并寻找新的方法来确保我们的产品无害。
那么为什么要定义为0.22μm呢?这是因为,在物理学中,有一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毛细管直径(即孔径)的大小:d = k * σ / P * θ,其中k是形状校正因子,σ是润湿过滤液体表面张力,P是克服表面张力的压力,而θ则代表的是液体与毛细管壁之间的接触角。所以,这个值并不重要,其实就是一个功能性定义,用来保证通过这样的过程后的产品无论如何都是干净无害的。
使用这项技术去除液体中的细菌,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既能保持产品纯净,又不会破坏原有的化学成分和结构。而且,这项技术自巴斯德时代就开始发展,只是在二次大战之后才真正被商业化生产和应用。而今天,我们已经拥有更先进、更有效率的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比如现在流行使用薄膜过滤技术,而不是之前那种石棉-纤维夹层或瓷质滤柱。
总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多么高科技,如果没有彻底的心理准备,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也许就会变成无法解决的大问题。但幸运的是,我们有足够聪明的心智,以及不断进步的手段,以应对任何挑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健康。在这个幽默而又严肃的话题里,你是否也有所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