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

低碳绿色行动以减少碳排放对抗环境挑战

4月25日,北京市遭遇了又一次沙尘天气。《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20)》显示,近20年来,3月至4月平均出现沙尘天气次数为7.8次,今年4月尚未结束,次数已超平均值。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从2013年到2022年的十年间,我国GDP总量增长了69%,PM_2.5浓度下降了57%,实现了“十连降”,全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了85%和60%,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2%。但沙尘屡屡来袭等,显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还面临哪些挑战,该如何应对?能否通过绿色能源和高效产业结构优化来改善空气质量?

能源“绿肥黑瘦”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主要措施。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实现“十连降”的关键举措包括推进能源领域结构优化和调整、传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交通领域绿色转型、实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等治理工程、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等。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 decade 中,我国以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3.3%,支撑了GDP年均6.5%的增长率。然而,这一期间煤炭消费总量仅增长4%左右;燃煤锅炉从52万台下降到不足10万台;农村散煤治理3500万户,一大批低效燃煤设施被替换为清洁能源,如 煤改电或煤改天然氣项目,大幅减少了一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领域结构优化调整是推进空气质量改善的最主要措施。”刘炳江说。这一时期,我们见证了一场典型的“绿肥黑瘦”变革,从原来控制排放增量为主转向以削减存量为主。这不仅体现在淘汰落后产能上——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淘汰钢铁约3亿吨、煤炭10亿吨水泥3000万吨及平板玻璃1500万重量箱,还在打击非法企业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科技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大规模科学研究团队已经揭示京津冀地区的大气重度污染成因及其消散规律,为更有效地应对这种情况提供了解决方案。此外,大数据技术让监管工作更加精准,以便更好地应对如今所面临的情形,即经济发展带来的排放增加与不利天候条件相结合的问题。

尽管如此,我们仍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由于某些行业产出增加以及生产方式违法行为,这导致空 气质量指标整体表现偏差。而另一方面,更频繁的地质条件变化(如此次沙尘事件)进一步恶劣影响。在这两者交织之中,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并且采取行动得更快一些,以更多减少废弃物流动并抵消这些负面因素造成的人类活动产生的大规模排放,同时努力遏制那些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保标准的情况发生。

城市扬尘也是导致PM_2.5, PM_10及其他有害颗粒物浓度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北京市通过利用先进科技手段进行视频监控,并建立一个全市性的视频监控平台,将其运用到了扬尘问题上的智能可视管理中。此外,全城施工项目中的100%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并将它们纳入平台进行监督检查。在过去一年里,对此类非现场巡查达13,000多次,每日进行350余项巡查,并督促整顿3700多项问题点,加强城市扬尘控制力度。此外,大数据分析对于定位源头问题变得越发重要,它帮助我们识别具体来源并根据需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使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更加高效、高明。

因此,无论是在政策层面的创新还是在技术应用上的深耕,不断探索新方法、新工具以提高我们的环境保护能力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继续坚持这个方向,就有可能真正克服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为未来创造一个更加清洁健康的地方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