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的三种现象究竟是进水BOD浓度的关注还是对其影响的深刻理解
《深入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的发布,引发了对细节的关注,如:建立完善垃圾回收(打捞)转运系统,不应盲目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到2025年,所有生活污水处理厂需达到BOD浓度100mg/L以上;严格管理“农家乐”等区域的生活及农业产生的污水及垃圾治理;将黑臭水体整治不力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围,以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现场调查拍摄范畴。落实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并推广以进水BOD浓度、减少的有机物质量和处理后的污泥处置量等为基础的支付服务费用。
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进水BOD”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BOD。BOD,即生物化学需氧量,是衡量在特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存在于液体中的可降解有机物所消耗溶解氧数量的一个综合指标,也是重要的评价参数之一。
一般而言,清洁河流五日生化需氧量不超过2mg/L,而工业、农业用途则要求小于5mg/L,最终饮用排放标准要求小于1mg/L。根据《城镇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修改单中规定,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分别为一级A15mg/L、二级30mg/L、三级45mg/L和四级70mg/L。
然而,从定义来看,一般认为低于100毫克/升即可,但实际上这是因为清淤与灰渣分离没有进行好。在此之前,《城镇污染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也明确提出,对于城市生活汙処處理廠進入含有機質(COD)的濃度低於100毫克/升的地方,要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此外,专家普遍认为,这种现象主要由于非生活废料进入管网以及管网流量过慢导致大量COD沉积的问题造成,因此才会有人关注“进水BOD”。
雨区与灰渣分离改造同样是一个重点,因为这涉及到老化管网的问题。目前,我国城镇管网建设存在一定盲区,加之老化、改造滞后情况紧迫。而且,“重厂轻网”的现象很普遍,同时涉及价格机制问题,使得配套管线改扩建工作非常棘手。这意味着,在“十四五”期间,对于新建或扩建管线市场需求巨大,如长江大保护项目预计新建8万多公里,每公里投资170万元左右,这将形成1400亿市场空间。而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来说,其申报条件之一就是到期末时,全域实现各个城市处理厂进口含氮水平达到了100毫克/升以上水平。这促使部分地区更积极地进行管线改造相关企业也能从中获得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