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处理负重前行减负之路在哪里
海水淡化“负重前行”?“减负”思路有了!
都说海水淡化“未来可期”,各地在海水淡化领域的发展力也不小,但从当前整个海水淡化行业来看,诚然存在着一些未达预期的限制面。如前不久,我国重要的膜技术企业碧水源的董事长指出,当前我国大部分的海水淡化行业仍使用着美国、日本等外国品牌的膜技术装备进行工业水处理。必须认识到,我国当前的海水淡化产业虽然在持续发力与发展进步中,但整体水平还不高,在与全球海水淡化技术竞争中的优势还不凸显。
此外,海水淡化行业正面临成本高及成本上涨等压力,且依赖于绿色、高效的膜处理技术,其发展的脚步,迈得艰难。但,关关难过关关过,发展思路绝对不能少。
从海水淡化的设备设施方面入手,碧water源董事长提出了3方面建议。①开展原创力提升,加强原创研究以实现核心技术从0到1的突破;②技术持续升级手段,不断保持技术、装备的一线先锋;③聚焦污染治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展开深度攻坚。
近日,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向上提交了建议——将海水淡化作为新型地下径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打造全产业链条,并开展浓盐排放试点,以解决规模利用堵点等问题,为业界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
政协委员李琳梅认为,将 海 水 淡 化 作为新型地下径纳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范畴,与享受同等待遇相结合,是促进其快速发展关键之举。而蔡庆锋委员则提出支持自主研发设计、整机制造以及关键材料与药剂生产,从增加试点项目拓展应用场景多样性角度推动高质量发展。
据《2020年全国 海 水 利 用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中国现有工程总数135个,可提供超165万吨/日,而新增工程14个,这些数据表明了该领域正在逐步扩张。这对于解决我国面临的人均资源匮乏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在缺乏500立方米人均资源标准的情况下,我们国家目前已达到这一标准线,因此对提高这项技能高度重视。
那么,当我们走向更为深入了解并探讨如何让 海 水 淡 化 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时,“减负”思路是否已经呼之欲出?
通过这些努力,无疑是给予这个曾经被视为“未来可期”的领域一份厚望,也是对其既有的挑战进行了一次深刻思考和规划。此时,此举似乎正站在一个转折点:将这些潜能转变成实际行动,让每一次尝试都不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在寻找那一条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