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垃圾大国的600公斤年产量探秘如何在中国旅游景点应用3D虚拟游览技术
在瑞士,一座名为澳奈的小城,成为了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很多城市热门话题的焦点。这座小城居住着来自中国的王女士和来自瑞士的布朗克先生,他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组建了家庭。布朗克回忆说,1990年,瑞士联邦颁布了第一部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法规,这标志着一个新的环保时代的开始。
威廉·布朗克谈到过去,当时大家习惯将所有垃圾堆放在门前或大街上,现在情况已经有了显著改观。瑞士目前采取两种主要方式进行垃圾回收:定点回收和上门回收。在日常生活中,普通生活垃圾必须装入超市购买的指定垃圾袋,并放置于社区指定的地方;而电脑、电视、家具等则需要预约相关公司进行上门回收,或按照指定日期和地点进行集中回收。
周三是每周固定清理园艺垃圾(如落叶、杂草)的日子,上午会有专车专人来到居民区进行定期清理,他们只负责这类特殊类型的废弃物。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家庭都需要亲自将整理好的园艺垃圾携带至社区中心所设定的投放点,然后投入特定的桶中。这些看似简单却又高效的地面上的“投放口”实际藏有在地下的更大的容器,这种设计既能减少异味,又能有效存储更多废弃物,不致溢出污染环境。
通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宣传教育,瑞士人民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从90年代初开始实施这一政策后,如今乱扔垃圾的情况已大幅度减少。央视记者薛婧萌提到,尽管每位居民每年产生600公斤以上的人均产量使得它被誉为欧洲“ 垃圾大国”,但通过不断强化法律法规以及管理体系建设,使得这项工作逐渐向前发展。
根据联邦法律要求,每个州都制定了一套自己的处理规定,同时与各个城镇协商确定最低标准,再由这些城镇执行具体要求并配备必要设施,以及监督检查。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分类管理。
马修·瑞尔处长指出:“主角是公民们,他们需要认识到对环境及地球重要性的知识。”为了培养这种习惯,他表示政府部门正在探索新方法。一方面,是从小接受相关教育,比如学校利用手工制作和绘画等形式教授孩子们不同的类型及其分类方法;另一方面,也会在公共场所发布宣传材料、广告标语,并举办讨论会议,以提升人们环保意识。
威廉·布朗克认为这是一个漫长而且无法立即见效的事情,但经过30年的积累,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对环境友好的重要性。他解释道,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将废旧物品分拣成为一种态度,而不是单纯遵守规定。但是在一些案例中,还存在些许心存侥幸或试图逃避责任的情形。此外,由于没有严格罚款措施,所以当地检查员会定期抽查各社区中的废弃物,如果发现有人违反规定,将尝试联系当事人并提出建议以促其改正行为。
今天,一些城镇甚至还派遣了检查员来监督是否准确完成分拣任务,让人们知道哪些应该进入正确的大型转运箱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