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的夜晚环保主题征文600字左右 - 14个城市沉睡在噪音中
在环保部发布的《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中,披露了2015年全国城市声环境现状,展现出一幅不为人知的夜晚图景。报告显示,全国3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1/4在夜间声音测量未能达到国家标准,这意味着很多城镇居民不得不在超标的噪音中寻求安宁。而昼间与之相比,更显得宁静,因为31个省会城市白天达标率高达87.7%,但夜晚却只有61.8%。
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问题:重型货车成了主要的罪魁祸首。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研究员李晓东解释说:“这不是偶然发生的事态,而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即便是在那些声环境质量监测显示良好的地区,也有可能因为一次偶发事件而出现异常。
此外,环保投诉中,有近35万件涉及到噪声问题,这占到了总共35.3%。其中,其中建筑施工类别占50.1%,社会生活类别占21.0%。东部地区尤其突出,其投诉量超过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一半。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于交通、装修等来源的噪音进行取证和处罚极其困难,因此大多数投诉往往不了了之。
贵阳成为了全国最吵闹的地方,以均值58.9分贝位居榜首,而哈尔滨紧随其后。这并非偶然,它们都属于快速发展的区域,在建设规划上忽略了对噪声污染防治。在建筑施工、交通干线、工厂选址方面,都存在加剧噪音污染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李晓东认为主因之一就是污染治理重视不足。他提出了一个事实:虽然2015年共计完成了773.70亿元投资,但其中仅有2.79亿元用于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如此,这些投资仍旧远远不足以应对这一挑战。
尽管各城市都制定了一系列规定,比如北京市对于产生环境噪音污染的施工作业在敏感区域内禁止进行,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管理权限分工不明确,加上社会道德规范难以实施,使得效果并不理想。此外,一些措施,如隔离带、加强车辆管理等,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层面去执行。
因此,要有效治理城市中的噪声污染,我们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手段。一旦工业区或居民区的声音超越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限制值,就可以通过110号报警系统来举报。如果是由工地引起,可以先向当地环境监测站投诉,并且要求施工方支付扰民费。如果情况持续恶化,那么绿植窗台、厚窗帘以及睡觉时戴耳塞也许才是我们抵御这场“战争”的最佳方式。